唐宋八大家經(jīng)典文章賞析·蘇軾《黠鼠賦》原文|注釋|賞析
蘇軾
蘇子夜坐,有鼠方嚙,拊床而止之,既止復作。使童子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聲在橐中。曰:“嘻! 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發(fā)而視之,寂無所有,舉而索,中有死鼠。童子驚曰:“是方嚙也,而遽死耶? 向為何聲,豈其鬼耶?”覆而出之,墮地乃走,雖有敏者,莫措其手。
蘇子嘆曰:“異哉! 是鼠之黠也。閉于橐中,橐堅而不可穴也。故不嚙而嚙,以聲致人; 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吾聞有生,莫智于人。擾龍伐蛟,登龜狩麟,役萬物而君之,卒見使于一鼠; 墮此蟲之計中,驚脫兔于處女,烏在其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學而識之,望道而未見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嚙而為之變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 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覺。使童子執(zhí)筆,記余之作。
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詠物小賦,蘇軾少年時代所寫。人是萬物之靈,是最有智慧的,而智慧的發(fā)揮需精誠專一。作者從捉老鼠的故事,引出一個生活真理,目標明確,用心專一,態(tài)度嚴謹,工作認真,是人類征服自然,取得事業(yè)成功的訣竅。
本篇從講敘一只狡黠的老鼠裝死逃脫起筆開篇。故事生動、詼諧,對困于橐中的老鼠為了尋得生路而施展的伎倆,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摹:“聱聱,聲在橐中”,“發(fā)而視之,寂無所有,舉燭而索,中有死鼠。”由此扣住了讀者的心弦,使之屏息凝神,興趣盎然地要了知后事如何?然故事講到此處卻戛然而止,文章轉(zhuǎn)入以論代記的形式剖析老鼠的狡黠及其困而得脫的原委,“故不嚙而嚙,以聲致人; 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
一個被稱作萬物之靈的“人”,為什么會被一只小小的老鼠所欺騙和蒙蔽呢?在人們疑竇難消之際,作者又借用抒發(fā)感慨的形式,進一步啟發(fā)人們深思。“吾聞有生,莫智于人”,人有降龍搏蛟之勇,“登龜狩麟”之謀,是萬物的主宰,為什么會受到一只小小的老鼠的欺騙和愚弄呢?這是因為你雖然多學了一點知識,但離“得道”還差得很遠呢!文章就是這樣以敘述故事為媒介,說理論事,對答自如,生動有趣地對事情的原委進行了由淺入深的剖析。
不僅如此,作者還進一步牽動我們的思緒去探究更為深刻的人生哲理:“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嚙而為之變也。”由此得出結(jié)論:“學道”要專心致志,否則就會漏洞百出,貽誤時機。推而廣之,意義愈見深遠博大。豈止是“學道”需如此,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精力專一,矢志不移,方能有所造詣。如果淺嘗輒止,見異思遷——“不一于汝”,那就決不會在事業(yè)上獲得成功!
文章前部分描寫老鼠裝死逃脫的狡詐,寫人的漫不經(jīng)心,乍喜乍驚,受騙上當。情節(jié)曲折生動,筆墨簡練幽默。后部分抒發(fā)感慨,闡明道理,寓莊于諧,發(fā)人深思。
這篇散文在寫法上具有寓言的某些特點,又有與寓言迥然相別之處。寓言多半借用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說明一個道理。其主要篇幅在于述說故事,點出寓意往往僅用畫龍點睛的一兩筆。主要筆墨不用在講故事上,而用在推論事理上。講是引子,論是核心。先講故事,后發(fā)議論,可使文章生動、活潑,有利于喚起讀者的好奇心理和情致,避免單純說理性文章的生硬、晦澀。
這篇詠物小賦與一般的記敘性文章也有十分明顯的不同之處。它沒有停留在對故事本身有頭有尾的記敘上,而是深入地推究事情的原委,闡釋發(fā)人深思的道理,避免了一般只察其表,不究其里,只掠其貌、不考其質(zhì)的記敘性文章的平直淺陋。文學大師與眾不同的寫作風格與特點由可見一斑。
該篇在語言上精練簡潔,極有特色。讀之如山泉流淌,珠落玉盤,旋律流暢,極富有節(jié)奏感與音樂感。“蘇子夜坐,有鼠方嚙,拊床而止之,既止復作。”“……有橐中空。嘐嘐聱聱,聲在橐中”,讀之瑯瑯上口,叩節(jié)擊拍,可吟可唱。
蘇軾對道、墨、儒諸家之說,均有精深獨到的研究。他博采眾長,從善而師,在唐宋兩代的古文運動中,他受韓愈、柳宗元的影響頗大,而歐陽修的“左右名教,夾輔圣人”為政治教化服務的文學主張,對他的文學思想與文學風格的形成更有奠基鑄形的作用。“疏雋開子瞻,深婉開少游”,就是指歐陽修的創(chuàng)作風格對蘇軾、秦觀兩位同代文學巨子的影響而言。但蘇軾在繼承和發(fā)揚歐文的“平易流暢、委曲婉轉(zhuǎn)”的文學風格的同時,卻又能不落其“重道輕文”的窠臼,在星漢燦爛的北宋文學界獨辟蹊徑,終于成為中國歷史上獨樹一幟的偉大作家。他的詩詞、散文、小記等,無一不對后世產(chǎn)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南宋孝宗皇帝敬仰蘇軾,倡讀蘇氏文章。于是在國人中形成“人傳元祐之學,家有眉山之書”的盛況。郎曄的《經(jīng)進東坡文集事略》,就是向孝宗進呈的蘇文選集。《黠鼠賦》乃《經(jīng)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二中的一篇。
上一篇:蘇洵《項籍》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與二郎侄》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