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轍《黃州快哉亭記》原文|注釋|賞析
蘇轍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漢沔,其勢益張。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濤瀾洶涌,風云開闔。晝則舟楫出沒于其前,夜則魚龍悲嘯于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 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于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于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 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夫風無雌雄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楚王之所以為樂,與庶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今張君不以謫為患,竊會計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 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哉!
元豐六年十一月朔日,趙郡蘇轍記。
唐朝柳宗元的山水諸記,奠立了記體散文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有宋一代,這種文體更獲長足發展,作家、作品空前增加,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分類也更細。僅“亭臺樓閣記”文,便名作眾多,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王禹偁的《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喜雨亭記》……等等; 蘇轍的這篇《黃州快哉亭記》,也是蕓蕓名作中的上品,千百年來傳誦人口。
這篇文章作于宋神宗元豐六年 (1083) 十一月初一,作者蘇轍正在謫地筠州 (今江西高安縣) 作監鹽酒稅小吏,其兄蘇軾與兄友張夢得也貶居黃州。張夢得 (字懷民) 在其寓所西南依江建亭,覽勝自適。蘇軾名之曰:“快哉亭”,并且寫了一首《水調歌頭》贈他。蘇轍也寫出這篇文章,揄揚他隨緣自適,坦蕩豁達的處世態度和樂觀精神,慰藉他人,也借以自勉。
全文分為三段。第一段敘寫亭所位置,建亭與命名的緣起。文章入筆非凡,先不直接寫亭,而是橫截長江,寫出大江闊大壯美的氣勢,然后借長江之勢,寫一亭之勝。寫長江又分三個層次,逐次寫出大江浩蕩奔騰的水勢:長江出了西陵峽(三峽最東之峽),進入平原,“其流奔放肆大”;會合了南北的沅、湘、漢、沔之水后,“其勢益張”,更為壯闊;到了赤壁以下,已是“波流浸灌,與海相若”。這樣逐層描寫,把長江的浩蕩汪洋,波流的洶涌奔騰充分描繪出來。然后引出建亭地點、緣由、亭主人、命名人、亭名,道出“快哉”二字點題,統貫全篇。
第二段描寫居亭所見:既有大江變化萬端之景觀,又有巒林迤邐起伏之形勝,還有歷史遺跡,供人憑吊遐想,解釋亭名“快哉”的原因,從而引發下文的議論。描繪大江景色從兩個角度來寫,先從空間角度來寫:“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濤瀾洶涌,風云開合?!鄙幔糯L度單位,一舍等于三十里?!澳媳卑倮铮瑬|西一舍”,寫出四野之空曠,也襯托出亭所位置之高?!皾秊憶坝?,風云開合”,是從俯瞰,仰觀兩種姿態來描繪水面天空的變幻奇異景象。從時間角度來寫分白天和黑夜兩種景象?!皶儎t舟楫出于其前,則魚龍悲嘯于其下。”這兩句話同時也分別從視、聽方面表現了水面,水下的情況:“舟楫出沒”,寫出水勢浩渺無際,濤浪起伏不定;“魚龍悲嘯”,寫出大江的深邃難知,神秘莫測。這般景象觀察既久,不由使人懾于大自然的神秘和威力,頓生恐懼、膽怯之情。文章以“變化倏忽,動心眩目,不可久視”十二字承結,隨即轉到“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幾,桌幾;席,坐席;古人席地而坐。由于有亭,坐在幾旁席上,諸般景色即可“舉目而足”,盡收眼下。“玩之”二字用得極妙:既可欣賞大江“變化倏忽”之景觀,又無“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之情怯,悠然輕松,陶然自得。坐在亭上,還可以橫眺“東西一舍”的景觀,“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逶迤起伏的岡陵,蒼翠排列的林木,煙消日出的晨景,點點星綴的茅舍,構成一秀麗壯美的山水畫,暢收眼底,一覽無遺?!按似渌詾榭煸照咭?。”轉過頭去,可以看到“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想起“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馳鶩?!钡豕庞[勝,發人遐思?!伴L洲之濱”,長洲,江中長條的沙洲;濱,水邊?!肮食侵妗保食?,指孫權故都武昌;墟,廢墟,遺址。三國時期,曹操、孫權曾在此鏖兵?!邦㈨保樠龆蛳滦币?,傲慢之態;傳神地勾畫了曹、孫二人雄視一切,稱霸天下的氣概。周瑜、陸遜是東吳孫權手下名將,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兵,陸遜在此地戰擒蜀國大將關羽,火燒連營敗走蜀主劉備。“馳騖”,馳騁追逐,形象地描繪了二將爭戰沙場的英姿?!捌淞黠L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痹贂油ぶ?。這一段寫景,分三層寫出大江之壯、岡林之美,古跡之勝,而歸之于亭中所見,寫足“快哉”二字,緊扣題目。
第三段,由宋玉、景差從楚襄王蘭臺之游的對話,道出“快哉”一辭的出處,繼而闡發議論,抒寫超然物外,不以榮辱縈心的曠放胸懷,贊美張夢得隨緣自適,放情山水自娛耳目的“過人之處”,慰人勉己,排遣不遇之失意。文章承上懷古之情,引出宋玉《風賦》中的一段對話:“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于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 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宋玉是繼屈原之后的楚辭作家,他向屈原學習,“好辭而以賦見稱”(《史記·屈原列傳》),有正義感,善于辭令,卻性格卑順,“莫敢直諫” (同上),寄意于諷喻之中,《風賦》即為這樣的作品。所以作者解道:“玉之言蓋有諷焉。夫風無雄雌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 楚王之所以為樂,與庶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所謂之“遇不遇之變”,指機遇、命運。作者排去宋玉故設的“雌雄風異”的滑稽之辭,指出社會條件,人事際遇對人的真正作用。繼而進一步在客觀影響和主觀世界的兩種因素之中,強調人的主觀因素的作用,推出本文的中心之論:“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其中”指人的內心世界,道德修養。因為社會環境、人事際遇這些外部因素非個人所能決定,能夠自主掌握的是個人的品性氣度。儒家認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薄扒笾T人”只能憂天怨人而無補于事;“求諸己”則是通過自身修養,達到“兇惡不能害其性,濁亂不能污其法”的境界,亦即孟子所說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氣至大至剛而非外物所能傷。論明此理,筆鋒又落回到張夢得建亭之事,舉例以證,作者稱他“不以謫為患,竊會計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睆垑舻迷S六年貶于黃州,任主簿官,征收錢糧,管理簿書,行“會計”職;“余功”是公余時間。半月之前,蘇軾曾屬文《記承天寺夜游》,記他與張夢得夜游寺庭情況。內有一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遍e人,放閑不用之人。蘇軾時任黃州團練副使,與主簿均為閑職,不被重用,故有此嘆。時張夢得也中夜不眠,與蘇軾相伴游庭,可說是類有同感。他建亭自適,當為官場失意心情的一種自我排遣,而蘇轍贊為:“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實壯其辭。接下還推定他:“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窮耳目以自適也哉!”蓬戶,蓬草編織的門戶; 甕牖,破甕格支的窗口,形容居室極為敗陋。其時張夢得暫無居處,借寓在承天寺,此話暗寓激勉之意。清流白云,為清潔高逸之物,濯洗清流,拱揖白云,既有享悅山水之美意,又象征張君清高超逸,灑脫放達之情懷。正面抒寫之后,又反筆一宕:“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哉!”與張君對立,另構一副“騷人思士”憔悴悲戚的失意畫像,立為“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的明照。末句“烏睹其為快也哉”,落筆在“快”字之上,呼應扣題,以反詰收筆,十分有力。
這篇作品三大段分別以敘事,寫景,議論為主,緊扣“快哉”這一中心,融為一體。布局合理完整,主題鮮明突出,思路暢達,文勢貫通。開篇極有特色。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說,“一篇機局扼要”,全在“文之發源也”,該文起勢如巨斧劈山,氣象宏偉,分三層步步寫出長江水勢的迅疾浩大,再由江而亭,由亭而名,巧妙新穎,開人胸廓。行文之中,筆致揮灑,連轉自如。例如:由居亭觀景,見到“長洲之濱,故城之墟”,遂轉入憑吊“流風遺跡”,懷古思勝;由覽勝之快、帶出宋玉和楚襄王的當風對語;即從雌雄風辯,導入士生于世,遇不遇之變,生發議論,得出“不以物傷性”,隨緣自適的處世哲學;接著舉出張夢得建亭的“過人之處”說明之,既而又援反例以對照,最后反詰收束。過渡之間,輕靈圓活,流轉自然;通貫而下,酣暢淋漓,氣勢雄放。
議論是本篇記文的重點,“宋人長于議論”,從此文可窺斑而知豹。該文議論特點有三:一是言鋒甚健,所向披靡,從古到今,從風到人,從泛論到舉例,從正面到反面,思路泉涌,意象云翻,騰挪變化,姿態橫生,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充分展示了作者“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才情。二是議論中融景人情,抒情于理,筆致生動,形象鮮明。如:“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比且徽环?,反復辯論。如上舉例;又如:“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使得議論對照相映,透辟服人。
本篇語言精練明快,生動形象,對仗工整,而又駢散相參,長短交錯,讀來瑯瑯上口,音樂感頗強,字字珠璣,譽之不虛。
上一篇:蘇洵《高祖》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轍《黃樓賦并敘》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