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韓愈《故太學博士李君墓志銘》原文|注釋|賞析
韓愈
太學博士頓丘李于,余兄孫女婿也。年四十八,長慶三年正月五日卒,其月二十六日,穿其妻墓而合葬之,在某縣某地。子三人,皆幼。
初于以進士為鄂岳從事,遇方士柳泌,從受藥法,服之,往往下血,比四年,病益急,乃死。其法: 以鉛滿一鼎,按中為空,實以水銀,蓋封四際,燒為丹砂云。
余不知服食說自何世起,殺人不可計,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 在文書所記及耳聞相傳者不說,
今直取目見親與之游而以藥敗者六七公,以為世誡:
工部尚書歸登、殿中御史李虛中、刑部尚書李遜、遜弟刑部侍郎建、襄陽節度使工部尚書孟簡、東川節度御史大夫盧坦、金吾將軍李道古:此其人皆有名位,世所共識。工部既食水銀得病,自說:若有燒鐵杖自顛貫其下者,摧而為火,射竅節以出。狂痛號呼乞絕,其茵席常得水銀,發且止,唾血十數年以斃。殿中疽發其背死。刑部且死,謂余曰:“我為藥誤。”其季建一旦無病死。襄陽黜為吉州司馬,余自袁州還京師,襄陽乘舸,邀我于蕭洲,屏人曰:“我得秘藥,不可獨不死,今遺子一器,可用棗肉為丸服之。”別一年而病,其家人至,訊之,曰:“前所服藥誤,方且下之,下則平矣。”病二歲竟卒。盧大夫死時,溺出血肉,痛不可忍,乞死乃死。金吾以柳泌得罪,食泌藥,五十死海上。此可以為誡者也。蘄不死,乃速得死,謂之智,可不可也?
五谷三牲,鹽醯果蔬,人所常御。人相厚勉,必曰:“強食。”今惑者皆曰:“五谷令人夭,不能無食,當務減節。”鹽醯以濟百味,豚、魚、雞三者,古以養老,反曰:“是皆殺人,不可食。”一筵之饌,禁忌十常不食二三。不信常道,而務鬼怪,臨死乃悔。后之好者,又曰:“彼死者皆不得其道也,我則不然。”始病,曰:“藥動故病,病去藥行,乃不死矣。”及且死,又悔。嗚呼! 可哀也已,可哀也已!
墓志銘是一種文體。志,多用散文記敘死者姓名、籍貫、生平等;銘,則用韻文來概括全篇,是對死者的贊揚、悼念、安慰之詞。然而韓愈寫墓志銘,卻不受舊套的羈絆,他往往突破傳統的、固定的格局和內容,進行改造。本文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本文是為李于寫的墓志銘。寫李于只有四句話,余下數百字再沒有提到李于,只是就其死因進行了聯想、議論,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種將應用文體寫成議論文體的做法,是韓愈為我所用的創新。
唐憲宗李純在位時,又是供佛骨,又是食柳泌所煉長生不死之藥——金丹。因而當朝許多人沉溺此道,以至于喪生,唐憲宗本人也因服丹致死。對這種迷信、愚昧的作法,韓愈是深惡而痛絕之的。他曾在《論佛骨表》中,明確指出佛骨是“朽穢之物”,應“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又在《衛府君墓志銘》 中提到了衛君食丹之事,并表不滿。雖然唐憲宗已死了三、四年,但服丹之風仍在流行,而李于又死于服丹,所以韓愈借此諷刺了服丹之愚,論證了妄服丹砂之弊。
本文不是為死者寫的悼文,而是對生者敲起的警鐘。所以文章先交待了一下李于的官職,與作者的關系,年歲,死于何時,死后情況,馬上折筆點出了他的死因是“遇方士柳泌,從受藥法,服之,往往下血,比四年,病益急,乃死。”何以食藥反死呢? 再用補敘方法,扼要說明這是什么樣的“藥”,是“以鉛滿一鼎,按中為空,實以水銀,蓋封四際,燒為丹砂”,是致人于死地的鉛汞! 我們從這寥寥幾句中,已看到了李于的糊涂,也聽到了作者的哀嘆。
服食的惡果——“殺人不可計”,但執迷之人仍不醒悟。要想說服這些服食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他們多是些王侯將相,貴人達官。所以作者選了“皆有名位,世所共識”的,又是“目見親與之游”的六位朝廷文武官員,“以藥敗”的事實,讓生者清楚地感到,危險就在你身邊,以期達到勸誡的目的。
對于選用的這些材料,作者又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生動地描述了服食者困惑而變得可憐、可笑、可悲的樣子。
首先,詳細地記敘了工部尚書歸登服食后的痛苦情況: 好象有根燒紅的鐵棍從頭頂直往下走,突然鐵棍折斷,象火燃燒起來,又從體內所有的孔竅、關節處進射出來,痛得人大聲呼叫,真想死去。置他于死地的就是那從他體內泄出水銀——他所服人的長生不死藥。難怪刑部尚書李遜在死前才悟道:“我為藥誤。”聽著這乞死的聲聲呼喊,看著那唾血十數年的軀體,撕心裂腑,實在可憐!
其次,形象地寫了襄陽節度使工部尚書孟簡送不死之藥給作者的神秘情態: 邀我到蕭寂的小洲上,讓從人退下,說:“我得到長生不死的秘方,不能只是自己獨吃,現在也送你一盒,你可用棗泥做成藥丸吃下。”孟簡自以為得此秘藥可以長生不死,可“別一年而疾”,病因是“前所服藥誤”,結果是“病二歲竟卒”; 孟簡自以為獲得寶貝,并真心地分贈給作者,以示對摯友的篤愛,然而,不料送去的卻是“催命藥” (好在韓愈沒服)。可見服食者有多可笑!
作者將死者生前的言語合盤托出,并未加評論,是讓生者在這些人的懺悔面前有所警悟。接著又以金吾將軍為例,敘中有議,寫道他因長生不死藥,不僅降職謫遷,由金吾將軍貶為循州 (今廣東惠陽) 司馬,而且年僅五十便嗚呼哀哉,死于海上了。本想以藥升官,卻遭貶; 原想借藥長生,卻因藥早亡。金吾將軍因藥貶官身亡,可謂悲也!
作者對服食的弊害是一一道來,句句聲討,而后水到渠成地點明: 祈求不死,結果只能是死得更快!警鐘鳴響,令人深思。
選了真實的、豐富的材料,從一人到六人到眾人,推而廣之,層層推進,盡情地揭示了服食給人們帶來的種種不幸和災難,使人們感到現實的觸目驚心。為使世人引以為戒,單是擺事實是不夠的,還要講道理。接下來就分析了造成人們服食的原因。“五谷三牲,鹽醯蔬果”,這是人賴以生存的食品,是“人所常御”的,是“古以養老”的,人們不僅要吃,還要多吃,這是人之常情。然而,服食者們卻說什么“當務減節”,甚至說“不可食”,那么他們主張吃什么呢?吃金屬。這種“不信常道,而務鬼怪”的作法,不是愚昧又是什么呢?前面用記敘方式說明結果——死亡;后而用議論方式講清原——愚昧,前果后因,明白深透;前敘后議,有理有據。作者又一次向世人撞鳴了警鐘。
面對世人多是“臨死乃悔”,“及且死,又悔”的現狀,怎能不令人痛心。結尾反復地說“可哀也已,可哀也已!”表達出作者沉痛的心情。
韓愈的文章的確是“猖狂恣睢,肆意有作為”(《河東先生集·答韋珩示韓愈相推以文墨事書》),氣勢奔放,暢所欲言。本文從李于的死說起,指出世人服食“務鬼怪”的愚昧;從世所共知的有名位者談起,講了服食的危害;從生活中一件件具體事情入手,闡述了凡是違反事理定會失敗的道理。這樣生動自然、明晰深刻的文風,對后人有積極的影響。
上一篇:蘇軾《放鶴亭記》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韓愈《故幽州節度判官贈給事中清河張君墓志銘》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