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楊柳枝歌(其二)·折楊柳枝歌(其二)(北朝樂府民歌)》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
北朝時期,北方各游牧民族軍事集團在中原紛爭掠奪,經濟上受到嚴重的破壞,致使文苑荒蕪,詩壇冷落。現存的北朝民歌多是魏太武帝以后,經過與漢族的融合,用漢語記錄下來的。到了梁代才由樂府機關收集,稱為《梁鼓角橫吹曲》,這是當時北方各民族作的馬上演奏的軍樂,因為樂器中配有鼓角,所以叫“鼓角橫吹曲”。
南北朝情歌的風格迥然不同,南朝的民歌溫柔婉轉,纏綿含蓄;北朝的民歌直截了當,質樸剛健。從這首簡短的民歌里,可看到北朝社會環境和民歌特色。
“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這是起興。北朝民歌繼承了國風和漢樂府中的起興手法。看到門前的棗樹,年年翠綠茂盛,棗結滿枝頭,生機勃勃,毫不知老,因而觸景生情,產生了“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的感嘆。換句話說:阿婆你快把女兒嫁出去,才會有孫子抱。這首民歌只有四句,內容十分簡單,但卻把成年女子迫不及待地要求出嫁的心情,非常直率地說了出來。為什么會這樣呢? 當時北朝在掠奪成性的落后民族貴族的統治下,人民在物質上、精神上的痛苦空前沉重。因為長期戰亂,男子出征,致使女子尋找婆家十分困難。“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所以在北朝民歌中產生了吟唱女子迫切要求出嫁的詩篇。如另一首《折楊柳枝歌》:“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再如《地驅樂歌辭》:“驅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喚天”。又如《捉搦歌》:“黃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絲兩頭系。小時憐母大憐婿,何不早嫁論家計?”這些民歌都反映了應該出嫁而未出嫁的女子深積在內心的憤懣和痛苦。假如要追究其表達得十分坦率的原因:北朝的少數民族少受封建禮教的教育,少受封建禮教的約束,少受封建禮教的影響,所以它的詩歌直截了當,大膽潑辣,毫不矯飾,脫口而出。
南北民歌的風格不同,上已述及。南朝民歌表達愛情的方式含蓄曲折,多用雙關隱語,表露微妙。如《懊儂歌》:“桐子不結花,何由得梧(吾)子?”又如《子夜春歌》:“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由此可見,一南一北,涇渭分明。而北朝愛情民歌是當時詩壇上獨樹的旗幟,是當時的文苑園中一朵殷紅的鮮花。
上一篇:《毛滂·惜分飛》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劉效祖·掛枝兒》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