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千秋歲》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數(shù)聲鶗鴂,又報芳菲歇。惜春更把殘紅折。 雨輕風(fēng)色暴,梅子青時節(jié)。永豐柳,無人盡日飛花雪。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jié)。夜過也,東窗未白凝殘月。
惜春傷春之感往往同感慨青春逝去、愛情不幸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此詞上片主要寫景,對景傷春,要隱寓一段愛情的悲劇。
“數(shù)聲鶗鴂,又報芳菲歇。”鶗鴂又名杜鵑、子規(guī)、布谷,于暮春三月始鳴。《離騷》::“恐鶗鴂鶗鴂之先鳴兮,使百草為之不芳。 ”《文選·張衡·思玄賦》:“鶗鴂鳴而不芳。 ”可見古人聞鶗鴂鶗鴂鳴而覺春歸。 但此詞下“數(shù)聲”兩字,數(shù)聲鶗鴂鶗鴂鳴叫聲,既使詞人頓生春將歸去之慨,足見詞人何等敏感。又下一“又”字,言傷春之感年復(fù)一年,更顯深沉。但詞人明知春已去,眾芳衰歇,卻偏要去折取“殘紅”,寫足詞人對春的留戀,感情執(zhí)著而纏綿。“雨輕風(fēng)色暴,梅子青時節(jié)。”言時令節(jié)候,雖細(xì)雨霏霏,但東風(fēng)狂作,風(fēng)雨交加,百花怎能不零落凋謝,恐怕連枝頭“殘紅”亦無從折取,惟見梅子青青。我們可以用詞人《滿江紅》詞中“但只愁,錦繡鬧妝時,東風(fēng)惡”來作此詞中“風(fēng)色暴”的注腳,詞人在寫暮春之景時,巧妙地暗示了愛情橫遭摧殘的不幸。至此,我們不難理解詞人為何對“芳菲歇”如此敏感,對“殘紅”如此珍惜。歇拍“永豐柳,無人盡日飛花雪”,從白居易《楊柳枝詞》“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翻出,卻別具意境。古人習(xí)俗折柳贈別,因之見柳亦生懷人之感。永豐柳,泛指柳樹。此言“無人”,實是對分離的戀人的不盡眷戀,是對自己孤獨之狀的寫照。寫柳之“盡日飛花雪”,可見詞人整天沉溺于眷戀之中不得解脫,對春歸去的無可奈何,對愛情被摧殘的悲哀,盡在言外,含有余不盡之意,韻味雋永。
下片快言直語,傾瀉自己對愛情的堅貞不渝。幺弦,即琵琶上細(xì)的第四弦,又稱為小弦、危弦,其聲最哀。“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是怕?lián)軇隅巯叶髀冻鲂闹械陌г梗€是怕幺弦的哀聲更增添自己的愁緒,兩者恐兼而有之。詞人《惜雙雙》有句云:“斷夢歸云經(jīng)日去,無計使、哀弦寄語。”同是寫與戀人別后,戀情難訴,只是此詞顯得更沉痛。“天不老,情難絕”,從李賀“無若有情天亦老”化出,反用其意,無不可能老,則此情不可能絕。此與漢樂府《上邪》:“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敦煌曲子詞《菩薩蠻》:“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xiàn),北斗回南面……。”一脈相承,以絕不可能發(fā)生的事,喻愛的不渝。但僅僅從反面設(shè)喻,詞人猶嫌意未表盡,下句再由正面設(shè)喻:“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jié)。”雙絲網(wǎng),千千結(jié),織進多少難以忘懷的柔情蜜意。網(wǎng)不可破,結(jié)不可解,情不可絕。以絲之柔、網(wǎng)之密、結(jié)之繁多來比喻兩人心中的愛情,無窮的柔情,不盡的纏綿,盡含于不言之中。以上六句情語,突起驟止,一氣呵成,熱情奔放,充分展示了詞人內(nèi)心的激情。結(jié)句輕輕宕開: “夜過也,東窗未白凝殘月。”夜已闌,詞人徹夜相思而不寐。望東窗,夜色猶濃,惟見殘月一彎掛天際。與其說這是激情過后的寧靜,毋寧說是激情的凝固。沈約《麗人賦》以“亭亭似月”喻麗人,詞人《江南柳》有“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之句,在這首詞中,月雖為殘月,但是仍然耿耿孤明,伴詞人不寐。如果說上片歇拍的“飛花雪”給人以一種不定的惆悵迷惘,那么下片結(jié)句的“凝殘月”卻在慘淡中讓人感到一種愛的永恒的激情。
上一篇:《賀雙卿·鳳凰臺上憶吹簫》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華山畿(選五)·華山畿(選五)(南朝樂府民歌)》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