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涯·秋思贈遠二首》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當年只自守空帷,夢里關山覺別離。
不見鄉書傳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厭攀楊柳臨清閣,閑采芙蕖傍碧潭。
走馬臺邊人不見,拂云堆畔戰初酣。
王涯,字廣津,太原人。穆宗朝王涯出為劍南東川節度使,時吐蕃寇邊,西北騷然,王涯曾調兵拒之。這兩首詩,或許寫于作者出兵邊陲抗拒吐蕃之時。詩的題目叫“秋思贈遠”,說明是秋天寄贈遠方所懷之人。秋天,正是游子思鄉,懷人念遠的季節,王涯身居邊關,心里懷念著自己的妻子。這二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妻子的真摯的愛情。
首句從“當年”下筆。“只自”,作獨自講。“當年只自守空帷”,詩人出兵拒敵,消弭邊患,已離家經年。長期的空帷獨守,雖七尺男兒,赳赳武夫,亦未免引動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但是,“夢里關山覺別離”,詩人多少次在夢境中越過重重關山,與妻子相會,醒后卻發現依然處在別離之中。這里,“空帷”、“夢里”與“關山”幾個意象的疊現,自然的推出離別思深、懷人念遠的意蘊來,表現出詩人懷念妻子的一片深情。第三句,由離別思深,引出盼望妻子音訊的急切心情。秋天,正是大雁南飛的時節。鴻雁傳書,詩人多少次蹺首企盼,希望帶來妻子的消息。可是,“不見”二字,又清楚地告訴我們詩人無限失望與悵惘的心情。這里,“不見”、“唯看”,都不是一次性的動作。多次的“不見”,多次的“唯看”,多次的遙望,多次的遐想,使感情一層層深化。“唯看新月吐蛾眉”一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千里共嬋娟”,月光是同時照著兩地相思之人的,詩人或許是以望月來排遣自己的幽思吧。可是,獨自空對月,本來就有“對影成三人”的寂寞,更何況這彎彎的新月,恰似嬌妻的淺淺蛾眉? 蛾眉,也指代妻子美麗的姿容,就是“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想到妻子的姿容,詩人產生了一種甜蜜的幸福感。 可是, “新月曲如眉,未有團圞意”(牛希濟《生查子》),兩地相思,不能團圓,則舉頭望月帶來的更強烈的懷想與深深的遺憾,內心感情更劇烈的顫動,都意在言外地包融在這一句詩之中了。全詩情真語真,誠摯動人而又含蓄蘊藉,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思。
第二首似承第一首而來,首句寫離思。楊柳,常與離別有關,古人折柳贈別,因此,人見楊柳,容易惹起離思。清閣,也是送別之地,身臨其間,令人傷情。一個“厭”字,直貫全句,即“厭折楊柳”、“厭臨清閣”,說明這離思的不易擺脫。詩人離開清閣,漫步碧潭,閑采芙蕖,看似得到了心靈上的解脫。可是,芙蕖(即荷花)又是愛情的象征,因此,詩人手執芙蕖,看到的仿佛是妻子的一副嬌容。可見詩人對妻子的思念,幾乎到了無處不在的地步。此句著一“閑”字,看似隨意而來,實則情不自禁。一、二句,詩人把思念愛妻的感情渲染得非常濃烈。可三、四句,境界卻為之一變。“走馬臺”,用漢代張敞“走馬章臺街”之典故。據傳張敞為京兆尹,常給妻子畫眉,后以此寫夫婦恩愛之情。“走馬臺邊人不見”,意思是如今自己鎮守邊關,為國效命,無法效張敞為妻畫眉了。字里行間,不免帶有些微的嘆惋。但是,最后一句,卻宕開一筆,以豪放之氣作結。拂云堆,地在塞外,此借指征戰之地。詩人轉念一想,此時邊關不寧,鏖戰初酣,自己還將繼續奮力殺敵,以奪取更大的戰績,又怎能低徊留連于兒女情長呢?“拂云堆畔戰初酣”,雖只是一句穩健沉雄的敘事,卻突破了“愁思怨艾”的思維定勢,使全詩境界變得開闊雄放起來。
第二首詩的風格前后似有較大的反差。前半柔情似水,深摯纏綿;后半意蘊明朗,開闊豪放。然而全詩又是和諧的統一體。詩人以內心之真,寫離情別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社稷之任,故能雄放。二者相輔相成,相映成暉。藝術的辯證法就是如此巧妙地凝聚于詩人的毫端,躍然于紙上。
上一篇:《張元干·石州慢》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徐淑·答秦嘉詩》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