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韻虎泉歸去后洪山響起竹枝聲
張少林,筆名泛指、張林,網名寂林漁歌,1956年出生于武漢市洪山區左嶺鎮。曾任洪山區黨史辦主任、區文聯常務副主席、區作協主席、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助理,現任洪山區老年大學常務副校長、洪山區詩詞楹聯學會會長、武漢竹枝詞學會副會長、《九州詩詞》顧問等。其自幼喜好文學藝術,早年曾專門學習過京劇,唱老生,這為他后來熱衷創作中華詩詞埋下了一線的伏筆。后來還寫過劇本、小說,尤其喜愛詩歌,最初寫新詩,未幾自覺地步入中華詩詞殿堂,后來更是癡迷竹枝詞創作。張少林交游甚廣,熟識武漢文壇掌故。其性穩健弘寬,有孟嘗之風,為人為學為詩,向為人們所尊重,贏得詩壇推崇,是武漢地區中青年詩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張少林創作多元,著述甚豐,目前已出版有詩詞集《半勺集》《一抹集》《雙帆集》,新詩集《寒塘掠影》《陌路踏歌》《虎泉疊韻》,主編有詩詞集《詩韻洪山》,與人合著有地方史研究專著《伏虎英豪》《洪山掌故》,還參與了《詩游荊楚》《三楚禪韻》等詩詞集的編撰。另有大量詩詞作品在《詩刊》《星星》《中華詩詞》等海內外重要刊物發表。在竹枝詞的創作上,也是出手不凡,除出版有專輯《長江流域民俗竹枝詞》外,還主編有《洪山竹枝詞》一書。
張少林竹枝詞創作的一大特色乃是民俗竹枝詞。民俗竹枝詞是竹枝詞林中的佼佼者。張少林認為,竹枝詞之所以歷千年而不衰,究其原因,一是紀事寫景,言之有物,不作無病呻吟;二是反映社會生活,描摹人民苦樂,有血有肉。無論竹枝詞怎樣進行分類,民俗風情類肯定是擺在第一位的。由于竹枝詞長于紀事,泛詠風土,舉凡歲時風俗、百業民情、山川勝跡、人物風流,大至政治事件、社會興革,皆可入詩。長期以來,記載了各地區的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的真實情況,儲存了大量的珍貴史料,使這種詩體不僅具有文學價值,還具有重要的社會歷史價值。因工作關系與個人愛好,張少林十分樂意做一名民俗文化的志愿者、踐行者,他所著的《長江流域民俗竹枝詞》一書,為民俗竹枝詞開拓了新領域。
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這里從來就是詩歌的沃土,從來就是騷人的世界。詩經中的周南之風,綺麗脫俗,令人驚艷;離騷中的楚歌,高雅麗質,橫絕古今;唐詩中的竹枝詞,承前啟后,代代相續……考古發現證實,長江流域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形成了幾個相對集中、富有地方特征的文化圈及相應的文化體系。長江文明,孕育了中華文化史前文明的輝煌。
長江流域的民俗,在灑掃庭除、出入應對的生活細節里,在時令節氣、時事變遷的歷史瞬間中,飽蘊著民間智慧與生存頑強,展現時代文明進步,是世世代代長江鄉民的精神家園所在。民俗文化與所有人生活最貼近,感情最親和,行為最融入,擁有無可爭議的社會認同與公眾信任。在當下文化建設中其藝術價值、教化價值、旅游價值、經濟價值等,理所當然具有了參與解決現實文化危機的民間身份。
用獨特的竹枝詞文學樣式,記錄傳唱長江流域的某個地域民俗,以前有許多竹友就已經在努力。江西的曾建開,長陽的田昌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放眼長江上下,用竹枝詞來舉辦一個空前盛大的長江流域民俗博覽會的,則是一種新的嘗試。張少林于2010年開始搜集資料、遴選主題,并著手創作長江流域民俗竹枝詞;后來受“中華長江文化大系”項目的啟發,立足荊楚,積極開拓選材視野,放眼長江流域,以人文歷史的大視角,立體式描繪長江流域民俗印象,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內容最全的地域民俗文化竹枝詞集。這種把自然長江與人文長江交織在一起的創作形式所產生的效果,預計對于提升長江流域文化影響力,推進竹枝詞文化大發展,促進流域經濟、旅游新跨越,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竹枝詞個性在于寫實。《長江流域民俗竹枝詞》一書分為七大板塊:勞動生產、經濟商賈、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時節令、信仰習俗、民間其他等,共203首。作品按照竹枝詞體式,嚴格按照七絕格律創作,但跳出了起承轉合的傳統模式,致力于竹枝詞的個性表達。承續的是清代民國以來竹枝詞創作成熟期的紀實風格,打破一般詩詞表達常規,自起句起,就直陳其事,依事序先后,通篇白描,避免斧鑿之痕。例如:
紡織
夜紡棉紗上織機,棉條成線布成衣。
直長橫短添顏色,土布新裝格子稀。
織機
一腳抬高一腳低,一排筘齒細繩提。
拋梭引線頻頻織,夜入三更眼未迷。
紡車
左手拈棉右手搖,一根絲線路迢迢。
搖圓錠子搖圓夢,后仰前傾轉活腰。
六月六
姐曬花衣郎曬書,搬箱盤柜害蟲除。
皇家天子龍袍出,寺廟藏經驅蠹魚。
打家伙
八哥洗澡鳥回巢,鼓眼蛤蟆吐水泡。
鑼鈸聲中聞百變,全憑手藝用心敲。
以上五首,大略讀讀,便可覺民間生活原生態之清風撲面而來,一幅幅民間風俗畫似乎出現在眼前。與黃河流域民俗的粗獷樸厚相比,長江流域民俗細膩美巧。每一個民俗在民間所有人參與的身體體驗中呈現著創意的快樂和文明的機巧。
車大水
烏龍攪水一條河,啊吙喧天油滾渦。
泥水刮干車底破,叫雞公斗老憨陀。
洗三朝
上下分明先洗頭,將來長大做王侯。
洗身洗腳名堂大,最屁蘇杭管兩州。
抓周
玩具稀奇擺放多,算盤弓矢小蔥饃。
伢兒手下名堂大,抓秤抓書最嘚啰。
寫實,將長江流域地域方言口語直接納入詩句,也饒有趣味。比如以上這三首,“啊吙”、“最屁”、“嘚啰”,就像街坊鄰舍房前樹蔭下閑聊一樣,脫口而出,笑意洋溢。長江流域土民之狡黠風趣,口無遮攔,躍然于字里行間。
張少林認為,竹枝詞寫實,并非意味對古典詩詞傳統的排斥。用語通俗而不失韻致,語言表達明快鮮活,又富于民歌風趣,這樣讀者就更樂意接受。
插秧
二月開犁三炷香,清明前后育頭秧。
秧歌一唱千人和,關罷秧門接老娘。
清明飲食
若是清明不喝湯,閻王小鬼叩門嚷。
清明吃了雞婆蛋,踩碎石頭跳過墻。
燃面
一撮紅椒火在燃,一根挑起火繩穿。
蔥花芽菜香油拌,饞嘴娃兒碗打翻。
搖窩
白胖娃娃洋布鞋,搖籃曲唱小乖乖。
夢鄉吮嘴咪咪笑,一到時辰尿醒來。
寒衣節
似見長城女孟姜,寒衣在手淚千行。
焚香剪紙亡靈祭,最是心慈父母忙。
蟲蟲歌
楚雨吳霜共一蓑,鷓鴣蜂蝶鴨豚鵝。
禽飛獸走魚游水,大小蟲蟲歌幾籮。
“插秧”中香煙繚繞氛圍,“清明飲食”中閻王小鬼嚷聲渲染,“燃面”里紅椒火芳香艷炙,“搖窩”中夢鄉香甜可愛,“寒衣節”中孟姜女的傳說,為作品增添了雅致,“蟲蟲歌”的畫面雕琢,彰顯的是生氣盎然的民間氣象。風景、風情、風俗,有機融合,是本書在作“有韻方志”的同時,也希望讀者能夠得到藝術上的享受。
該書的創作,在竹枝詞集的體例上作了一個探索,即在承續竹枝詞有注的特色基礎上,在注前先附了解題式的“解讀”,精煉通暢,幫助讀者更加詳細地了解流域民俗文化現象。這也是“有韻方志”的進一步體現。例如:
打灶
灶壁朝東面向西,一燒魚肉二燒雞。
牽牛走進神魔退,瓶罐油鹽擺整齊。
[解題]
舊時砌灶稱作“打灶”,一般要擇吉日,有的還要請風水先生。日期大致為初一、十五、二十四或三十。朝向一般為東西向,俗稱“坐東朝西,燒肉燒雞;坐南朝北,啥都沒得”。灶址選好后,砌灶之前,要牽一條黃牛在灶屋里轉一圈,用意為鎮魔壓邪。灶分“煙囪灶”和“明灶”,又以單、雙灶門口分“單灶”和“雙灶”。整個灶砌好后,灶臺上擺油鹽瓶罐,灶垛上放油燈。
春卷
春到人間一卷之,新鮮地菜恰逢時。
油鍋炸熟瓷盤碼,滿口余香覓酒卮。
[解題]
武漢人多在早春季節制做春卷,時值地菜水分充足,鮮嫩肥大,將洗干凈的地菜廟切碎后與鮮肉餡拌好,放在面粉制成的春卷皮上,卷成條狀,再以面漿封口。做好的春卷放入油鍋中炸熟,撈起碼盤,即可食用。
炸面窩
中間薄脆外圈綿,竹片穿來送嘴邊。
苕面窩香分老嫩,食時趁熱慢吞咽。
[解題]
面窩是取大米、黃豆按比例浸泡后混磨成槳,配以佐料,原漿放入特制的鐵勺中,再入鍋用油翻炸,鐵勺中間凸起,周圍凹陷,炸出的面窩外面焦黃,內薄酥脆,外厚松軟,香酥爽口,風味別致。
熱干面
半熟撈起拌油攤,再次加溫再瀝干。
作料齊全隨意放,芝麻醬味惹人饞。
[解題]
取特制面條煮至半生半熟后撈起,拌上香油,在案板上攤冷。吃的時候按份量抓團放入漏勺,在沸水中滾燙后瀝干,無湯無水,配上咸菜、香菜等作料,加入芝麻醬,用筷子反復攪拌,調勻作料,吃起來有嚼勁,熱氣騰騰,香味撲鼻。武漢的熱干面與山西的刀削面、兩廣的伊府面、四川的擔擔面、北方的炸醬面并稱為我國五大名面。
打糍粑
甑蒸糯米打成團,用手搓揉個個圓。
粑印花文先壓現,中心一點小紅圈。
[解題]
農村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要打糍粑。制作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浸泡透的糯米用甑蒸熟,然后倒入石臼中打;另一種是將蒸熟的糯米倒入圓木桶中,用專用糍粑棍,幾個壯漢輪換圍著圓木桶搗揣。待糯米完全搗碎后,再將整個糯米團,分成小塊,揉成小團,用糍粑印子壓上福、祿、壽、喜字樣或各種花紋圖案,有的還要在糍粑中間點上一個小紅點,以示喜慶。
[注]
現:讀第四聲。明顯,突出。
糊氣油喝喜酒
老幺入座酒杯拿,扯野棉花嘀嘀嗒。
一口一杯尖板眼,現場獻丑下豬娃。
[注]
糊氣油:讀音hù第四聲(護),武漢等地的俗語,一般指糊里糊涂的小孩子。
老幺:小弟弟。
扯野棉花:說話跑題,不說正經話。
嘀嘀嗒:嘀嘀,讀音dīdī第一聲(弟弟),吹牛的意思。
尖板眼:與眾不同的行為。
下豬娃:酒醉后嘔吐。
挑土
牌打三圈不見胡,身邊忽聽小兒呼。
家鄰隔壁憑方便,姨妹前來替姐夫。
[解題]
挑土,意為暫時代替他人做某件事,詞意來自于打麻將。因打麻將又稱“修長城”,打麻將手氣不好時讓人暫時替代打幾把,就好像幫人挑土一樣。后擴大到司機替班以及暫時幫別人干活。
生活百態,盡在其中;詼諧風趣,令人捧腹。
最初的文人竹枝詞,其實就是具有民歌風格的詩,尚不具備民俗學意義。宋元以后,尤其是清代,竹枝詞創作達到高峰,出現了各種地方性竹枝詞。這類竹枝詞記錄了各地風俗民情,山川名勝等,寫法上則詩與注并重,詩、注相得益彰,這些都成了民俗學難得的好資料;同樣,竹枝詞也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這一類竹枝詞才是中華竹枝詞的主流,也是我們今天應該傳承和挖掘的寶庫。張少林積極創作、研究民俗風情類竹枝詞,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也是當代竹枝詞創作和研究應該努力的方向。
張少林的竹枝詞創作的第二個看點是反腐倡廉竹枝詞。
首先,主題和題材抓住時代關注的熱點:反腐與治庸。張少林的反腐倡廉竹枝詞集中在兩組《新編竹枝詞》之中,數量并不多,但分量卻不輕。身為一級政府的官員,他長年累月親歷親見、耳聞目睹,比一般人更感切膚之痛,所寫的詩歌畫虎畫骨,入木三分,絕無隔靴搔癢之憾。十幾首竹枝詞,對官場進行深度掃描,其間貪污腐化、賣官鬻爵、官商勾結、營私舞弊,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堪稱一部當代版的《官場現形記》。例如:“剪彩開工鬧破天,紅包在手似從前。年年都有新規劃,處處深坑誰個填。”這首竹枝詞前三句說現象,剪彩拿紅包,人們早已司空見慣,不足為奇。妙就妙在最后一問。“深坑誰個填”,問得深刻,問得沉重,直抵核心本質,揭示出現象背后的危機及自己心中的憂慮。順著這個思路,我們可以讀懂作者憂國憂民的責任感與嫉惡如仇的正義感。
又如:“昨日臺前講創優,今朝卻是獄中囚。陰陽兩面藏機巧,做者無羞看者羞。”這首詩諷刺那些東窗事發、鋃鐺入獄的下臺的罪人,揭露其滿口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的兩面派本質。“做者無羞看者羞”,用對比修辭表現這些人毫無廉恥可言,修辭不過是手段,文字的深刻緣于思想的深刻。
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張少林繼承了古代詩人(包括清朝嘉道年間葉調元等人)的優秀傳統。他敢于直面人生、干預社會,富于批判和針砭的色彩,其旨不在憤世,更不是罵人,而是一片婆心,寓懲戒于歌謠,可當勸世之文來閱讀。
這樣的例子枚不勝舉,如:“貪心一對腐成雙,失足夫妻進鐵窗。后有兒孫前有老,精神重負叫誰扛。”讓一對貪腐夫妻現身說法,以他們的自食惡果來警醒他人,其效果,應該不亞于把干部們帶到監獄去參觀吧。
其次,張少林的竹枝詞,有明確的諷喻性,詼諧幽默又略帶辛辣。詼諧是竹枝詞的語言特點,用作諷喻的竹枝詞就更得加些許辣味,如葉調元所謂“托諸嬉笑怒罵”,“有警人之志,無譏世之心,旨總歸于無邪,語不嫌其有累”。
如《新編又十首》中的三首:
研討會
小車一路悄兮兮,咪發哆來全到齊。
說是來開研討會,硬條一色吊幺雞。
招商
辛苦招商天下游,東歐走遍又非洲。
請回海外一豪富,不懂洋文會點頭。
門客新道
魚車依舊領新潮,平步青云另有招。
任你再彈長鋏斷,不如阿堵與阿嬌。
《研討會》“咪發哆來”已見詼諧,“硬條一色吊幺雞”更純是“麻將語”入詩,讀到此,誰都要發出會心的一笑,原來“研討會”竟是這玩意兒。此正所謂綿里藏針,柔中帶刺。
《招商》一首用字特別經濟,只“會點頭”三字,便把人物“不學無術”者剝得體無完膚。“點頭”誰不會,強調一個“會”字,足見此昏官大老爺,已經昏聵到何種地步,這令人想起宋代杜浚的一首竹枝詞:“馬上誰家白面郎,如何衣錦不還鄉。點金扇底鳥紗帽,歸去聽人講報章。”某些國家公務員和封建王朝的昏官,何其相似乃爾,真不知道這是喜劇還是悲劇。
到《門客新招》,作者又出新招,28個字,一連用了三個典故。“魚車”和“長鋏”、“阿堵”、“阿嬌”。葉調元稱自己“掌故無多,有愧都三亰兩,膚言不免,竊比白俗元輕”。他的《漢口竹枝詞》的確很少用典,然而并非絕無:“花夢模糊蝴蝶亂,阮郎誤認作劉郎”,“寫出柔腸真寸斷,不須別恨賦江淹”都是用典的范例。由此可見,只要不刻意,不生澀,有助于意思的表達,就不必視為獺祭。幾個典故生動反映金錢、美女已是卑鄙者暢通無阻的門票。
姜辣嘴,蒜辣心,如果說前兩首是姜和蒜的話,第三首就是辣的令人流眼淚的芥末。筆端藏颎,古人比之劍鋒,與葉氏同時代的人評價葉調元說:“腕底有言皆妙諦,眼前無字不傳神。”“忽笑忽訕鋒似劍,是詩是史筆如椽。”把這些評語借來評價張少林的《新編竹枝詞》,我們以為并非過譽,無論是思想高度,還是藝術水準,它們都堪稱上品。
這正是:
情有獨鐘歌未停,長江民俗葉青青。
竹枝帶刺利如劍,不是清官不敢聽。
上一篇:《國難當頭慷慨多以詩證史竹枝歌》楚地竹枝詞研究
下一篇:《黃鶴樓前千古韻竹枝新唱慰前賢》楚地竹枝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