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子廬墓
古人于父母或師長死后,服喪期間在墓旁搭蓋小屋居住,守護墳墓,謂之廬墓。如山東曲阜孔子墓旁有“子貢廬墓處”,子貢曾為老師孔子廬墓達6年之久。
古代慈城地區也有一位因廬墓而名垂千古的孝子——張無擇,按《延祐四明志》記載,他的故事是這樣的:
父袁州司馬,卒,公丁憂。于神龍元年(705)奉棺歸葬此山,負土結廬,三年不櫛,七日絕漿,感芝草、涌泉之瑞。孝行著聞,今古稱嘆。服既禫,辭祿,廬墓二十年以終身,從葬司馬墓左。
張無擇的父親曾任袁州司馬。父母去世,按當時規定,兒子必須丁憂三年,其間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無擇護送他父親的靈柩回故鄉,在父親墓旁搭建茅草屋住下,為父親守墓,其間有三年時間披頭散發,有七天時間連粥湯也不喝,以此表達內心的無限悲傷。后來在他守墓的地方長出了靈芝仙草,涌出了甘泉,好像老天爺也被他的孝心感動了。三年守孝期滿,按規定他可以重新做官,他卻辭官不做,繼續為父親守墓二十年,直到去世。他的墳墓也建在父親墓旁,要生生世世永遠陪伴父親。
無擇不但是一位孝子,而且是一位愛護老百姓的好官。他在擔任和州刺史時,當地遭遇水災,他請求朝廷出錢糧救濟災民。可他的上司不喜歡他的正直無私,就向皇帝誣告,說他為了個人名聲故意收買民心,結果無擇被降職,謫任蘇州別駕。他離任的時候,和州老百姓遮道挽留,都非常舍不得他走。
今人或許會認為,張無擇守墓二十年沒什么意義,不如繼續做官。而古人卻認為,守墓當孝子的意義可能比做官的意義還要大。如南宋鄉賢張虙在《張孝子配祀董孝子廟記》中就說:后人不稱張無擇為張刺史,而稱他為張孝子,可見孝子之稱比刺史之官更難得。“是知立身揚名,未有如孝之大,行之尊也。”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與張無擇的孫子張平叔是好朋友,所以對張無擇的家族史很熟悉,他為無擇寫過一篇《唐故通議大夫和州刺史吳郡張公神道碑銘》。而他寫的這篇碑銘與地方志的記載有兩點不同:一是無擇“未冠”守墓,也就是不到二十歲,守墓滿三年后就去做官了,并非守墓終身;二是無擇終年八十三歲,葬于河南府伊闕縣,并非如方志記載的墓在慈溪虎胛山。
白居易還為平叔的父親,也就是無擇的兒子張諴寫過一篇《唐贈尚書工部侍郎吳郡張公神道碑銘》,大意是說:
張諴,字“老萊”;老萊也就是二十四孝之“彩衣娛親”的老萊子。張諴也像父親無擇一樣守孝,他先為父親守孝三年,又為母親守孝三年,守孝六年哭了六年,淚哭完了后把血都哭出來了。他是一個有氣節的人。當年安祿山造反,攻占東都洛陽,脅迫那些唐朝官員變節去做偽官。而張諴和盧巽兩人在深山老林吃野果,喝冷水,躲了整整兩年,寧可受苦,也決不做叛徒。安史之亂結束后,張諴當了縣令。當時由于戰爭破壞,田地荒蕪,村莊里的人都逃光了。張諴上任第一年先讓逃荒到外地的老百姓回到故鄉,第二年開墾荒地,第三年就解決溫飽問題了。白居易認為張諴有文行、有義節、有惠政,應該可以做更大的官,可惜沒做上,這當然也是一大遺憾;然而,他有一位好父親——張無擇,又有一個好兒子——張平叔,他處在中間,又是多么幸運啊。所以說,人應該相信善有善報,所謂“報施之道,信昭昭矣。不在其身,則在子孫”——這是白居易說的。后來蘇軾在其著名的《三槐堂銘》里也說過:“善惡之報,至于子孫,則其定也久矣。”
如今在慈城三民路26號尚有張孝子祠遺址,傳說這里也是張無擇故居。他的后代也曾在此居住,而且明朝時也出了一位“張孝子”——張福,字百順。按《縣志》記載,他是張無擇之后。早年喪母,他“左右無方以養父志”,使父親忘記老年孤獨。他精心照顧臥病的祖母劉氏,所有臟活累活均親手做。他以教書為生,把賺的錢全部交給父親,用以撫養兩個弟弟,自己不私用一文錢。他于正德三年(1508)考中進士,可惜不久后去世。官府認為張福不愧為張孝子后裔,因此也將他的牌位供奉于張孝子祠,讓他也和先祖一樣受人景仰。
上一篇:慈城《工部尚書張九德故居》
下一篇:慈城《慈善故事二十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