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圣宇
短篇小說。作者盧新華。原載1978年8月11日《文匯報》,獲第一屆(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主人公王曉華是“文革”中數以百萬計的“革命小將”中的一員,出于狂熱的革命激情,毅然和定為“叛徒”的母親劃清界限,偷偷地提前畢業,去遼寧農村插隊。離家時給母親留下一個紙條:“我和你,也和這個家庭徹底決裂了,你不用再找我?!蹦赣H給她寄去的衣物和信看也不看就退回去。盡管她的“革命”態度如此堅決,還是因家庭關系影響了她的入團,甚至不得不和戀人分手。后來從信中她才得知母親的叛徒罪名是“四人幫”為達到篡黨奪權目的強加的。八年來,母親身心受到嚴重摧殘,重病纏身。悔恨交加的女兒趕回上??赐赣H,母親卻在她趕到前幾小時與世長辭了。這一切在王曉華的心頭刻下了一道難以彌合的傷痕。小說一發表,立即產生了極大反響,也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段膮R報》編輯部和作者本人收到來信來稿一千多件。1978年10月15日出版的《文藝報》第四期上分別報道了北京和上海召開的座談會上有關《傷痕》的爭論。爭論的焦點,在于小說對主人公王曉華的普遍性、典型性的認識與理解上。爭論還波及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中的一些敏感問題,如社會主義文學能否暴露陰暗面,可不可以寫悲劇?寫骨肉之情算不算“人性論”等等。文藝界對《傷痕》的評價,總的傾向是:作品的思想認識價值應給予充分肯定,藝術上的粗疏也較明顯。新時期文學創作上的第一次浪潮——“傷痕文學”便是從該小說發軔的。
上一篇:姜嵐畢光明《會唱歌的鳶尾花》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伽倻琴集》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