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列御寇·愚公移山
先秦寓言體神話小說。舊題列御寇撰。原載《列子·湯問》。李格非等《文言小說》、袁珂《神話選譯百題》、公木等《歷代寓言選》、李厚基主編《中國古代文言小說選譯》 皆錄入。這是一則膾炙人口的佳作。描寫: 年近九十的愚公,立志要搬掉太行、王屋這兩座 “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大山。他克服了人力不足的困難,面對智叟的取笑,毫不動搖,挖山不已,終于感動了天帝。天帝特“命夸娥氏二子”,搬掉了兩座大山。從此,冀州之南到漢水一帶,其間再沒有阻隔交通的山丘了。作品通過愚公移山感動天帝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雄偉氣魄與堅韌毅力。它是一首“人定勝天”、“勞動改造自然”的頌歌。篇中的愚公形象,是我國古代小說故事中最完美的勞動者形象之一。“排除萬難的無比堅毅性”和 “爭取勝利的充分自信性”,是愚公的典型性格特征。它是中國人民良好素質和傳統美德的活現。作品有三個顯著的藝術特色: (1) 以神話傳說的題材,融于寓言故事之中,想象奇特,故事荒誕,很有魅力。故事中描繪了人和神的形象,表現了愚公與智叟的思想沖突,而以天帝和大力神的幫助結尾。顯然整篇都是以神話式的想象所構成。作者引用這個神話故事,當然已不是“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這一自然現象的虛幻反映,而是在回答“物有巨細乎?有修短乎?有同異乎?”這類問題時,所引申的一種哲理思維,故事形象地表述了這樣一個真理: 無微不積,無大不虧。積小可以成大,虧多可以至少 (至于故事的形象告訴人們的 “人定勝天” 的意義,則遠遠超過了作者的主觀用意)。所以這個神話傳說在 《列子》 中已流變為寓言體裁的故事。《韋伯斯特英語詞典》把“寓言” 列為 “神話”的同義詞,《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辭典》把“神話傳說”和“寓言”用同一個詞“fable”來表達,從愚公故事來看,是自有道理的。(2) 成功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突出“愚公精神”。先是“人山比”。用愚公的 “年且九十”,力量之弱,同兩座 “方七百里,高萬仞” 的大山形成鮮明的對照,從而突出愚公移山的堅強意志。其次是“夫妻比”。挖山之前,妻子表示懷疑,愚公并不以妻子之疑而動搖意志,毅然決然率領子孫干了起來。再其次是 “愚”、“智” 比。用智叟和愚公的對話相比,突出愚公的不愚形象。以此三比,愚公形象更加高大、豐滿、感人。(3) 構思巧妙,情節曲折。全文篇幅雖短,但寫得曲折多姿,波瀾起伏,加之用筆緊湊,舒灑自如,令人讀后興味盎然。文章先擺出人和山的矛盾,寫愚公“聚室而謀”搬山,家人紛紛贊許,本該立即行動,誰知愚公妻子獻疑,產生了波折。而所疑的有移山中碰到的實際問題,這些實際問題不解決,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容易解決。經過討論,商定了辦法,出現了移山勞動盛況。就要寫苦戰不休,哪知跳出來個智叟,出現了移山的阻礙,愚公和智叟就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突現了愚公精神之可貴,深化了主題。作品把人山矛盾和智愚矛盾交叉起來寫,避免了平鋪直敘,而增強了情節跌宕的氣勢,藝術魅力自然加強。愚公移山,婦孺皆知。毛澤東就寫過《愚公移山》的文章,號召發揚愚公精神,將革命進行到底。印度佛經《佛說大意經》 中 “大意抒海”故事,其客觀意義與 “愚公移山”相同。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陶潛·徐玄方女》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王嘉·拾遺記》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