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劉安·共工怒觸不周山
古代神話小說。劉安編錄。原載《淮南子·天文訓》。袁珂《古神話選釋》、顧之京等編《中國古代短篇小說選》、劉文忠等編 《文言小說名篇選注》皆錄入。共工,神話傳說中的水神。關于他的神話,《楚辭·天問》記載說: “康回 (即共工) 馮怒,墬何以東南傾?” 已透露出共工大怒、觸山地傾的消息。《國語·周語》則記載共工“虞于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并興,共工用滅”。把共工寫成淫樂縱欲、以害天下的惡首。本篇神話,則與《國語》等所記不同,它描述了一個驚天動地的英雄神故事: 水神共工,本是炎帝后裔祝融的兒子,而顓頊是黃帝的后裔,他們為爭帝位而展開了一場大戰,這場戰爭實際上是那場著名的黃帝與炎帝戰爭的持續。他們一直打到西北方昆侖山一帶的 “不周山”之下。共工一時不能取勝,就在大怒之下,一頭向不周山撞去,撐天的柱子被撞折了,維系大地的繩子被撞斷了,整個宇宙發生了大變動: 天的西北方傾塌了,日月星辰都從東南移向西北,大地的東南角也陷落下去了,從此江河泥沙都從西北流向東南。在古代,先民們對自然界事物的成因每每不能解釋,于是他們馳騁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一個個神話來解釋這些事物,以滿足其求知欲望和屬于人類本能的好奇心。而《共工怒觸不周山》就是先民們對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多數河川由西向東流入大海的幼稚解釋。袁珂謂這就是“推原神話的例子之一” ( 《古神話選釋·解說》),指出: “所謂推原,就是推尋事物的開始、起源。……一九二五年魯迅在給他學生的一封關于指導搜集神話資料的信上說: ‘此外則天地開辟、萬物由來(自其發生之大原,以至現狀之細故),茍有可稽,皆當搜集’。就是這個意思。 除共工觸山神話而外, 我國 ‘蠶馬’、 ‘盤瓠’ 等神話, 也可算是這類的神話。”這則神話一反原始大同社會的形象。從對殘酷的戰爭描寫來看,這則神話當產生于原始社會處于崩潰、奴隸社會正在萌芽之際。原始社會進入父權制時代之后,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出現,階級的產生,出現了氏族貴族,有的成了部落聯盟大酋長,他們不斷發動掠奪和戰爭,對弱小部落進行壓迫。共工不甘心受壓迫,成為一個敢于造反的英雄。他怒觸山,折天柱,絕地維,打破了為顓頊所統治的舊世界的局面,使整個世界為之改觀。從“破壞舊秩序、開拓新天地”的眼光看來,共工的行動,是威力無比的英雄行為。高爾基所說的“群眾中反抗神的意愿”(《文學論文選》第322頁),在共工觸山這件事上就體現得十分鮮明、生動。毛澤東在其詞《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中,有“不周山下紅旗亂”句,在按語中盛贊“共工是勝利的英雄”,并說他“沒有死”,他的造反精神是永垂不朽的。這篇作品充滿著積極浪漫主義的奇偉瑰麗的色彩,藝術想象力極強。共工的形象集中了具有挑戰精神的人的特征,他“與顓頊爭為帝”,是具有革命精神的人。但作品又進行夸張想象,把他描寫成能改變天地形勢的大力神。他的形象,人性、神性融于一體,與我國早期神話有顯著區別。“共工怒觸不周山”的神話故事,魯迅在《故事新編》的《補天》中用過,魯迅借共工的下屬說:“我后(我們的首長)爰以厥首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我后亦殂落。”郭沫若在《女神》中也用過,謂“群以頭顱碰山麓巖壁,雷鳴電火四起。少時發一大雷電,山體崩裂,天蓋傾倒,黑煙一樣的物質四處噴涌,共工之徒倒死于山麓。”這都是對這一神話的新的衍釋。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張華·八月浮槎》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王琰·冥祥記》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