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呂不韋·刻舟求劍
戰國寓言小說。舊題呂不韋撰。原載《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書鈔》卷一二二、《藝文類聚》卷六十、《太平御覽》卷七六九亦引載此故事。陳蒲清等編《中國古代寓言選》、王玄武等編《中國歷代寓言選》、公木等編《歷代寓言選》 皆錄入。這是先秦一則著名寓言,描寫: 楚國有個人,乘船渡江,他身上佩帶的劍從船上掉到了水里,他急忙在船邊上刻了個記號,并且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以后,他便從刻著記號的地方,下到水里去,尋找失掉的那把劍。故事結尾,作者還有一段議論:“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為其國,與此同。”這是一則政治性的寓言小說。刻舟不得求劍,“法古” 難以為治。它諷刺了泥古不化,不知變法的行為,而宣揚 “因時變法”。作品以幽默的筆法,塑造了一個死心眼、不知變通的迂夫子的形象。當看到楚人“遽契其舟”,說 “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后并“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這些典型的細節描寫時,讀者掩口欲笑; 一個“刻行舟求墜劍”的大傻瓜,如在目前。由此可見出作者的妙筆獨運,巧細新穎。印度的《百句譬喻經》中的《乘船失釪喻》,情節與此故事相似,但寓意不同。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王琰·劉度》簡析
下一篇:《先秦·晏嬰·北郭騷》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