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珠本草》的主要內容,《晶珠本草》導讀
《晶珠本草》又名 《藥物學廣論》或 《無垢晶串》,藏名 《知麥協稱》或 《協稱》,系藏醫本草學著作。帝瑪爾·丹增彭措著。成書于1835年,刊行于1840年。現存主要版本為四川甘孜州德格藏歷火羊年(1847)閏正月木刻本;1986年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毛繼祖等人的漢譯本。
帝瑪爾·丹增彭措(生卒年不詳),約生活于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藏族醫藥學家。他對青海東部、南部,西藏東部,四川西部進行了實地考察,并對歷代藏族醫藥學的經典著作進行了考證,歷時近20年,至1835年完成集藏族藥物學大成的著作《晶珠本草》,并于1840年木刻版行世。
本書約30萬字,分上下兩部。上部為歌訣之部,即“藥物昌珠歌訣”,以偈頌體寫成;下部為解釋之部,即“藥物晶釧廣論”,用敘述文寫成,分別對每味藥物加以論述。全書共收載藥物2294種,按其來源,生境、質地、入藥部位等不同,分為13大類,即珍寶類166種,石類594種,土類s1種,汁液精華類150種,樹類182種,敦布(濕生草)類142種,俄(旱生草)類266種,鹽堿類59種,動物類448種,作物類42種,水類121種,火類11種,炮制類82種。譯本上部按藥物分類共分13章,下部分為3編詳述藥物起源、藥物性狀、諸藥性能、藥物的采集和加工等內容。
本書的主要學術特點有三:1. 收載藥物具有濃厚的藏藥特色。藏族醫藥學淵源很古,公元前幾個世紀,藏族人民就對動物、植物、礦物的某些部分可以解除病痛積累了豐富經驗。本書所載藥物,約30%只限于藏族醫生所用;約30%的種類主產或特產于青藏高原,分布在海拔3800米以上,形態特殊,如解毒清熱的石花,治胃寒的酸石,治皮膚炭疽的雪蓮花,解毒止熱痢的烏奴龍膽,益瘡的唐古特金蓮花、治瘟病的夏巴納、解毒驅蟲的嘎光,治風熱的勒哲、治血熱病的哇夏嘎(又名鴨嘴花)等,多是內地本草沒有記載或很少記載的藥物;有些藥物從公元8世紀起沿用至今,仍是藏醫常用的珍貴藥物,對常見病多發病行之有效,并被目前藥理、臨床研究所證實。2. 藥物分類別具特色。本書的藥物分類與《神農本草經》的三品分類不同,與《本草綱目》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的16部分類也相異。它是按珍寶類、石類、土類、汁液精華類、樹類、濕生草類、旱生草類、鹽堿類、動物類、作物類、水類、火類、炮炙類共分13類。特別是珍寶類和汁液精華類,在其他本草書中是絕無僅有的。珍寶類藥分上品珍寶類和普通珍寶類。上品主要指活佛、高僧火化后的凈果——舍利,能辟邪,治魔病。普通珍寶則分不熔性珍寶藥物和可熔性珍寶藥物,前者如金剛石、玉石、藍寶石、象牙、麝寶等,后者如金、銀、水銀、鐵灰、錫镴等;在汁液精華類藥物中,又分木、濕生草、旱生草、動物、石5種,包括動、植、礦物的物質精華,如冰片(治高熱)、丁香 (祛寒氣)、草果 (祛脾胃之寒)、石膏 (清肺熱)、紅花(止血活血)、麝香(解毒消炎)以及熊膽、腹中寶、地松脂等,這種不拘于動、植、礦物的種類,而以藥物所含精華分類的方法,是本書作者的獨特見解,也是從實際觀察中得出的具有創造性意義的認識。此外,在樹類、濕生草類、旱生草類中又有根、莖、葉、花、果實、皮、全草之分:在動物藥中又分頭、腦、角、眼、舌、齒、喉、胃、腸、腎、血、肉、骨、毛、便等。這種分類法迄今在天然藥物分類、植物分類學研究方面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3. 考訂詳悉,重視藥物產地的比較。本書結合歷代藏醫藥書籍的記載,對部分藥物作了詳細考訂。如訶子在藏藥中被稱為“藥王”,品種有五種和七種之說。這是從產地、外形及藥用不同而命名的,本書即引用了10余部古籍,錄用了40多個別名。哇夏嘎一藥不僅描述了正品的形態特征,同時對各家本草所記載的代用品也作了對比描述,比較其異同點,指明了正品和代用品的區別。對藥物產地一方面引證歷史藥書,另一方面依據實地考察。如紅花即有夏罔瑪紅花,為特品;克什米爾紅花,為上品;尼泊爾紅花,為次中品;雷干瑪紅花,為中品;西藏園植紅花,為下品等。另外,本書對藥物的采集時間、方法、炮制的注意事項等記載也頗為詳盡。
《晶珠本草》是一部藏族本草的總結性著作,體現了我國藏民族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積累的豐富的藥物學知識。但是因藏族宗教盛行,本書也不可避免地攙入了宗教色彩很濃的內容和故事。由于語言、習俗、地域等因素限制,本書流行不廣。近年以來藏醫藏藥以其豐富的種類和鮮明的特色為國內外天然藥物研究者,尤其從事藏、維、蒙醫藥研究者所關注。在青海省科委主持下,毛繼祖等人對《晶珠本草》進行了評注,目錄和注釋均附漢藏對照,并對特產于青藏高原,具有藏藥特色的品種繪其詳圖。為民族醫藥的教學、醫療、生產以及藥檢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文獻。
上一篇:《景德鎮陶錄》的主要內容,《景德鎮陶錄》導讀
下一篇:《格致余論》的主要內容,《格致余論》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