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占經》的主要內容,《開元占經》導讀
《開元占經》,全名為《大唐開元占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綜合各家星占的著作之一。唐太史令瞿曇悉達著。本書《舊唐書·經籍志》未載,《新唐書·藝文志》載:“《大唐開元占經》一百一十卷”,今本為120卷,故有人以為有10卷為后人所加。《宋史·藝文志》載為4卷,其他文獻也有類似的記載,可能是宋人所作的合并或刪節本。至元明時曾經一度失傳,故本書跋文說:“巨公皆未之見,即南北靈臺,亦無藏本。”直到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才由安徽歙縣程明善從古佛腹中發現。隨即刊刻出版,才得以在社會上流傳。目前所見各種版本《開元占經》的跋文至少有3種,即萬歷四十四年程明善的跋,萬歷四十五年張一熙的跋,和萬歷四十五年程明哲的跋。跋文內容大同小異。北京圖書館藏有一部載有程明善跋文的抄本。另有一部載有清初御制序文的抄本,大約是康熙的手筆。現今較為流行的道光版和四庫版,都刊用張一熙的識語。
瞿曇悉達(約670-約720),印度裔的中國人,大約早在南北朝時,其祖先就已移居中國。他出身于一個世代從事天文工作的家庭,自青年時代就進入太史監做天文工作。于景云三年(712)奉敕主持修復后魏天文學家晁崇于永興四年(412)制造的鐵渾儀,這時他已擔任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史監的官。據《新唐書·歷志》記載,瞿曇悉達于開元六年(718)奉敕翻譯《九執歷》。《開元占經》也是他奉敕修編的,編撰的時間不詳,其中載有“見行麟德歷”和神龍歷以前所有歷法的積年日法,但未提及大衍歷(729年頒行),故其成書年代大約在開元六年至十六年之間(718-728)。開元二十一年(733)瞿曇譔、陳玄景等控告《大衍歷》剽竊《九執歷》的成果,事未涉及瞿曇悉達,證明當時他已去世。
現行《開元占經》共120卷,約60萬字。雜采自上古以來各家天文星占等書達300余種,輯錄匯編而成。清勤志館墨格抄本卷首列有引用書目。編撰《開元占經》的主要目的自然是為星占服務的,但其所包括的內容卻大大超出了星占所需要的范圍。它實際是探索我國上古天文學的一座重要寶庫,為保存我國上古天文資料作出了無可估量的貢獻。現擇要介紹如下:
1、匯編了各家星占的原始文獻,包括天地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的占文。星占的本身是屬于偽科學,但上古天文學往往都是與星占術交織在一起的,天文學往往寓于星占術之中。由星占術可以推知當時天文學的發展水平。由于星占的需要,促使人們去觀察天象,認識星座,觀測它們的方位;觀察和探討日月五星運動和交食的周期,觀察這些天體運動速度及其方位的變化,由此促進了天文學的發展。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都與星占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古代天象記,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2、保存了中國最古老的恒星方位的觀測記錄。它系統地記載著中國二十八宿古今距度的不同數值,為研究中國上古二十八宿分度的起源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它是保存《石氏星經》121恒星赤道坐標的唯一文獻,使得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能夠得以保留到今天。
3、系統地記錄了甘、石、巫三家星表的星名和星數,為人們具體認識三家星表提供了最詳細的資料。
4、系統地輯錄了中國古代各天文學家對于宇宙結構及其運動的理論,為我們研究古代宇宙理論提供了方便的條件。
5、系統地記載了從中國有史以來直至神龍歷所有歷法的上元積年日法及其它主要天文數據,為研究中國古代歷法提供了一份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獻。對于古六歷和神龍歷等,這都是唯一的資料。
6、系統地記載了麟德歷的全部內容,由此可以校正新舊《唐書》所載麟德歷的錯誤。
7、載入《九執歷》,使它能保留到今天,不但為研究古代中印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同時也為研究印度天文學史提供了一份難得的歷史文獻。
8、輯錄了大量的上古文獻資料,而這些著作后來大部失傳了,很多古代文獻,都只能通過它得知其大概內容。其中以古緯書的資料尤其珍貴。《隋書·經籍志》稱緯書81篇,《開元占經》所引緯書竟達70余種。古緯書現今幾乎全部散失。《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說:在《開元占經》中,“隋志著錄緯書,尚十存其七八,皆孫瑴《古微書》所未見”。緯書中往往載有十分先進的科學思想,《開元占經》大量保存緯書的內容,這也是一項重要貢獻。
《九執歷》并不是簡單的譯作,而是依據印度歷法的法數,重新編撰的。文中也已匯入中國歷法的特點,例如在求積日章中有求干支的方法。《九執歷》有以顯慶二年(657)和開元二年(714)兩個歷元,可見后一個歷元是在中國行用過程中改定的,其測定年代應在麟德歷(665)以前。九執歷朔望月為29.530583日,回歸年為365.24669日,恒星年為365.2762日,其精度大致與元嘉歷相當。
九執歷的回歸年、恒星年、朔望月、恒星月的數值,比唐朝麟德歷、大衍歷均較粗疏,且測定年代較久,所以預報交食不如大衍、麟德二歷準確。但是,九執歷引進了許多西方天文學的概念和計算方法,有些概念和方法是比較先進的。例如:1、九執歷曾引進十個印度數字,這些數字都是一筆寫成,書寫方便,如將它引進中國歷算,對于中國歷算的發展將是很有利;2、九執歷也引進周天360度和60進位的圓弧度量單位,朱文鑫評價說:“以整度馭零分,運算最便”;3、九執歷引入以日月視徑和地影徑推交食的方法,更有推月視徑大小變化的方法,比較精密。4、九執歷推交食時引進了黃平象限的概念,指出地平經緯隨方向而變遷,日隨方眼,用以判斷各地不同食分,又以黃道周分各節而記時,日斷節著。這是中國天文學家尚未認識到的。5、九執歷所用太陽遠地點的位置、黃白交點的運動周期以及月行遲疾大差、日行盈縮大差都比當時漢歷精密。當時中國天文學家,對外來文化大多采取排斥的態度。沒有將這些先進的東西學到手,作出融匯貫通。致使湮沒無聞,這是很可惜的。
參考文獻
- 1.顧觀光:《九執歷解》,載《武陵山人遺書》。
- 2.藪內清:《九執歷研究》,譯載《科技史譯叢》1984年第3期。
- 3.晁華山:《唐代天文學家瞿曇譔墓的發現》,《文物》1978年第10期。
- 4.陳久金:《瞿曇悉達和他的天文工作》,刊于《自然科學史研究》1985年第4期。
- 5、薄樹人:《〈開元占經〉——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部奇書》,載于《唐開元占經》,中國書店影印出版,1989。
上一篇:《建康實錄》的主要內容,《建康實錄》導讀
下一篇:《開元天寶遺事》的主要內容,《開元天寶遺事》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