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州糶米》的主要內容,《陳州糶米》導讀
《陳州糶米》是元代雜劇劇本,正名《包待制陳州糶米》。現存 《元曲選》本。作者佚名。清曹楝亭本《錄鬼簿》中,在陸登善 (一作陳登善)名下有 《開倉糶米》 名目,或以為即此劇,但無確證。
《陳州糶米》寫陳州 (今河南淮陽)大旱3年,百姓幾至相食。朝廷派人前往救災,開倉糶米。權豪勢要劉衙內力薦自己的兒子和女婿前去。二人借機大肆搜括,災民張古不忿,被他們用紫金錘打死。小古進京告狀。開封府尹包拯微服私訪,查明真相,為民除害。包拯是北宋時人,知開封府,執法嚴峻,民間稱為“閻羅包老”,曾官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戲劇中因稱之為包待制、包龍圖,并被描寫成為富于理想色彩的清官形象。本劇故事發生的地點陳州歷來災患頻仍。元朝時,也曾由于連年災荒,減價糶米,進行賑濟,但是,“賑糶糧多為豪強嗜利之徒用計巧取,弗能周及貧民”(《元史·食貨志》);“吏與富民因結為奸,多不及于貧者”( 《元史·世祖紀》)。作品的內容反映了元代的社會現實。劇中的權豪勢要則是元代特權階層的藝術寫照。
《陳州糶米》成功地塑造了包拯的藝術形象。全劇4折,就有3折是由他主唱的。劇中的包拯已到垂暮之年,參透世情,厭棄宦海風波,希望“及早歸山去”,只怕“為官不到頭”。但是,為了安撫黎民,懲治貪污,終于挺身而出,“偏和那有勢力的官人每(們)卯酉”。作品賦予包拯形象以悲劇色彩,在戲劇沖突的進行中,則又表現了人物性格中的喜劇因素。他清廉正直、鐵面無私,卻也不是只能教人敬而遠之的 “閻羅”。他也是一個凡人,也有明哲保身或爭強好勝等人性的弱點,甚至老年健忘,也和人們沒有什么兩樣。打擊貪官污吏,他的手段是嚴厲的,自稱好似 “看家的惡狗”;但是,對待隨從張千和妓女王粉蓮這些小人物,盡管他們或有陽奉陰違的缺點,或者正與小衙內等鬼混,也不是一味地疾言厲色,而是流露了豐富的幽默感。在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崇高與滑稽、嚴肅與幽默達到了奇特的和諧的統一。
第1折中以正末飾演的張古也是一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張古”是性情執拗古怪的意思。元雜劇中以張古作諢名的角色,往往是以喜劇形象出現的。在這部作品中,則是強調他的不隨流俗敢于抗爭的精神。他不畏強暴,不信胳臂擰不過大腿,硬是要和貪官污吏進行較量:“柔軟莫過溪澗水,到了不平地上也高聲”。這是一場并非勢均力敵的斗爭。這個普通百姓的悲劇形象的塑造,能給讀者留下強烈的印象。
除雜劇外,宋元南戲也有《包待制陳州糶米》名目,惜無存本。
上一篇:《陳子昂集》的主要內容,《陳子昂集》導讀
下一篇:《陳忠裕公全集》的主要內容,《陳忠裕公全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