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學海》的主要內容,《百川學海》導讀
《百川學海》是南宋時期輯刻的一部綜合性叢書。宋左圭輯。全書刊成于宋咸淳九年(1273)。編者在自序中稱“余舊裒雜說數十種,日積月累,殆逾百家,雖編纂各殊,醇疵相半,大要足以識言行、裨見聞,其不悖于圣賢之指為歸則。”書名取自《揚子法言·學行》“百川學海,而至于海”句,意為由眾說之學派而溯學海之淵源。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無錫華氏刻本,民國十年(1921)上海博古齋據明華氏本影印,武進陶氏據宋咸淳本影印。
左圭(生卒年不詳),字禹錫,別號古鄮山人,浙江四明人,宋史無傳,行事無可考。
《百川學海》分10集,收書100種,177卷、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集,每集10種,編次不按分類,所收各書多屬于子部的藝術、譜錄、雜家、小說及集部的詩文評類著作,內容涉及異聞掌故、工藝制造、飲食、動植物、書畫、文學評論等,大多數是唐宋人的著述,間亦有漢晉人的著作。其中有關異聞掌故方面的著作有《前定錄》(唐鐘輅撰)、《厚德錄》(宋李元綱撰)、《河東先生龍城錄》(唐柳宗元撰)、《文正王公遺事》(宋王素撰)、《東坡先生志林集》(宋蘇軾撰)、《晁氏客語》(宋晁說之撰)、《開天傳信記》(唐鄭棨撰)、《濟南先生師友談記》(宋李廌撰)、《春明退朝錄》(宋宋敏求撰)、《王文正公筆錄》(宋王曾撰)、《國老談苑》(宋王君玉撰)、《龍川略志》(宋蘇轍撰)、《宋景文公筆記》(宋宋祁撰)、《揮塵錄》(宋王明清撰)、《孫公談圃》(宋孫升述)、《丁晉公談錄》(宋丁謂撰)等;有關工藝制造方面的著作有《端溪硯譜》、《歙州硯譜》、《歙硯說》、《硯史》、《硯譜》等幾種有關硯的著述以及《古今刀劍錄》、《香譜》等。有關飲食方面的著作有《酒譜》、《菌譜》、《筍譜》、《東溪試茶錄》、《煎茶水記》、《本心齋疏食譜》等,其中前三種是我國現存同類著作中最早的。所收動植物方面的著作,晉稽含的《南方草木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植物學專著,唐陸羽的《茶經》是我國最早最系統的茶葉專著。其他尚有《梅譜》、《竹譜》、《菊譜》(共三種)、《海棠譜》、《桔錄》、《荔支譜》、《揚州芍藥譜》、《洛陽牡丹記》、《茶錄》、《蟹譜》、《師曠禽經》等10余種,都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或較早的類別動植物學著作。書畫類著作收入了唐代張懷瑾、孫過庭,宋代米芾、姜夔等人的著述。文學評論著作中收列宋人詩話、文話多種,計有《竹坡老人詩話》(周紫芝撰)、《庚溪詩話》(陳巖肖撰)、《許彥周詩話》(許顗撰)、《后山居士詩話》(陳師道撰)、《四六談塵》(謝伋撰)、《司馬溫公詩話》(司馬光撰)、《珊瑚鉤詩話》(張表臣撰)、《王公四六話》(王铚撰)、《劉攽貢父詩話》(劉攽撰)、《東萊呂紫微詩話》(呂本中撰)、《選詩句圖》(高似孫撰)、《石林詩話》(葉夢得撰)、《六一居士詩話》(歐陽修撰)等,為研究宋代的文學評論提供了系統寶貴的資料。此外尚有《子略》、《騷略》(宋高似孫撰)、《學齋占畢》(宋史繩祖撰)、《李涪刊誤》(唐李涪撰)等考證性著作;《因論》(唐劉禹錫撰)等哲學著作。
該書所收種類既多,且無刪削,為流傳至今的少數宋人叢書之一,故歷代皆視為秘笈。其中《菌譜》、《學齋占畢》、《文房四友除授集》、《法帖譜系》錢大昕以為林希逸撰,《匯刻書目》作鄭清之撰。考原書胡謙厚序云:“青山鄭公、竹溪林公、后村林公等,是撰者非一人,是大昕等人未見胡序而誤。該書宋本流傳極少,歷來藏家得其一二種即奉為枕秘。常熟陶湘得其殘本,因得以景刻傳世,原書所缺者以明華氏翻宋本補入,編次悉依宋本原目,所補均在卷后記之,不使與宋本相羼雜。
該書之前,尚有宋人俞鼎孫、俞經將6種本朝人著作匯作一編,題名《儒家警悟》,現在被公認為叢書之最早者,但未經刊刻。《百川學海》成書雖比《儒學警悟》晚72年,但當時就經雕印,為宋人刻叢書中僅存于今者。而且其內容之豐富,體例之完善,及對后世輯刻叢書的影響都遠遠超過了《儒學警悟》。后世踵其體例續為編刻的有數家,計有明吳永的《續百川學海》、明王文祿的《百陵學山》及明馮可賓的《廣百川學海》等,而間接受其編纂思想影響的叢書更多。而《儒學警悟》近代始發見流傳,對元明清三代的叢書編刻者影響甚微,應當說《百川學海》實際開創了后代刊刻叢書的風氣,所以清代以來人們一直稱之為“叢書之祖”。
上一篇:《百川書志》的主要內容,《百川書志》導讀
下一篇:《百戰奇法》的主要內容,《百戰奇法》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