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工部集》的主要內容,《杜工部集》導讀
《杜工部集》,20卷,唐杜甫詩文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詩人。祖籍襄陽,先世已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曾居住在長安杜陵附近之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人亦稱“杜少陵”;曾任左拾遺和檢校工部員外郎,又稱為“杜拾遺”、“杜工部”。杜甫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杜審言官膳部員外郎,是武后時的著名詩人。父杜閑,曾任兗州司馬,終奉天縣令。杜甫15歲時詩文已引起洛陽名士的重視。20歲時開始兩次漫游。第一次是漫游江南一帶。開元23年(735)回洛陽應進士考試,落第后于次年進行齊、趙間第二次漫游。這就是他早期10年左右 “裘馬清狂”的壯游生活。35歲以后到長安求官職,居住10年;曾參加詔考,不第。天寶10年(751),向唐玄宗獻三大禮賦,受到皇帝贊賞,但沒有得到官職。后數年多次寫詩投謁權貴,希望得到推薦。直到44歲才得到了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職務;同年“安史之亂”爆發。在避亂流亡中又被俘拘留長安。肅宗至德二載(757),杜甫逃出長安,奔赴肅宗臨時駐地鳳翔,受任為左拾遺,因疏救房琯遭審訊;次年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入蜀。杜甫在蜀中8年。上元元年 (760)在成都浣花溪建草堂,次年嚴武任成都尹,給杜甫不少幫助。寶應元年 (762)嚴武入朝,成都少尹徐知道叛變,杜甫流亡到梓州、閬州。代宗廣德二年(764)嚴武再領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表薦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永泰元年(765)嚴武死,杜甫離開草堂到夔州。大歷三年 (768) 出峽,漂流于荊、湘間,大部分時間在船上度過;大歷五年(770) 冬死于湘江舟中。在各個時期,杜甫寫詩不輟,留傳至今的仍有1400余首。
據兩《唐書》記載,杜甫原有集60卷,至北宋初已散佚。后世流傳版本甚多,主要有:①北宋王洙于寶應二年(1039)取秘府藏本和多種不完整本子杜集,得詩1405首,編為18卷,又別錄賦、筆、雜著29篇為2卷,共20卷,題為 《杜工部集》; 至嘉祐四年(1059)王淇重新編定。此本為按詩體編排本,后世各種杜集均以此為祖本;今有影印本(《四部備要》)。②南宋淳熙八年(1181)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按詩體分編。1940年哈佛燕京學社 《杜詩引得》即以此為底本;《四庫全書》著錄此本為36卷。③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魯訔按年代編次本,嘉泰四年(1204)蔡夢弼會箋《杜工部草堂詩箋》40卷,又附傳、序、碑銘1卷;此書又有 《古逸叢書》本和 《叢書集成初編》本。④宋徐居仁編 《分門集注杜工部詩》20卷,有《四部叢刊》影印本。⑤元高夢芳輯《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20卷,文集2卷( 《李杜合刊》本),有明許自昌萬歷中刊本,《四庫全書》著錄 《集千家注杜詩》20卷本,《湖北先正遺書》本。⑥明鮑松輯《杜工部集》50卷,外集1卷,文集2卷,明正德八年(1513) 《李杜全集》刊本。⑦明許宗魯輯 《杜集》8卷,明嘉靖中《唐李杜詩集》刊本。⑧ 《續古逸叢書》刊本 《杜工部集》20卷,補遺1卷。⑨ 《四庫全書》著錄宋黃希撰黃鶴續 《黃氏補注杜詩》36卷。⑩ 《古逸叢書》刊本《黃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詩史補遺》10卷,又有《叢書集成初編》本。以上各本有注者都是宋人之注。
明、清人注釋杜詩后出轉精超越前人的書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家:①明王嗣奭《杜臆》,有許多獨到見解,原為手抄本,今有中華書局印本。②清錢謙益《箋注杜工部集》,按詩體編,詳于史實考訂。③清金人瑞 《唱經堂杜詩解》,時有獨特見解。④清仇兆鰲 《杜詩詳注》(一名《杜少陵集詳注》),是最詳細的編年注本,足資參考。⑤清楊倫《杜詩鏡銓》,編年注本,簡明扼要。⑥清浦起龍《讀杜心解》,按詩體編,有許多獨創的見解;并附有 《少陵詩編年詩目譜》。⑦清施鴻保《讀杜說詩》,表達了與仇兆鰲不同的意見;原為手抄本,今有中華書局印本。
今人研究杜甫的專著主要有:①馮志《杜甫傳》,②蕭滌非《杜甫研究》,③傅庚生《杜甫詩論》,④朱東潤《杜甫敘論》等。中華書局1962年出版有《杜甫研究論文集》3冊,1964年編有《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 ·杜甫卷》,只出了《唐宋之部》。今人重訂的杜甫年譜則有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四川文史研究館編《杜甫年譜》。
杜甫詩歌創作有偉大成就和貢獻,他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占有崇高地位,韓愈早已說過“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元稹在杜甫 《墓系銘》序中給予了崇高評價: “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文人之所獨專矣。”是一個集大成的詩人。宋代人則從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兩方面,稱杜甫為“詩史”和“詩圣”,榮銜無可復加了,而杜甫確實當之無愧。
杜甫的詩,是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也是他個人的情志、人品和天才的藝術結晶。杜甫的詩首先在于巨大的內容,反映了唐代社會的歷史巨變; 他的憂慮的深廣,描寫的深刻,都是前無古人的。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前,他已經感到了社會的深刻矛盾,天寶后期寫出了 《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特別是《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史詩;揭示了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社會上層好大喜功,窮奢極欲,而底層人民日益困苦,“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何等反差鮮明;連他自己也是“入門聞號咷,幼子饑已卒”的悲慘境地,為蒼生的不幸,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他在長安10年的艱辛生活,摧毀了青年漫游時期“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游》)的輕松姿態,用深沉的眼光凝視社會的矛盾,感受到人民的痛苦;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主要還是他個人的失敗,現在他實際上在總結唐朝盛世的一去不復返。
安祿山陷兩京,唐玄宗逃往蜀中,肅宗即位靈武,杜甫在難民潮中被俘扣留和逃亡,看到京城一片荒涼,生靈涂炭,又聽到官軍兩次反攻失敗,全軍覆沒的壞消息,滿腔悲憤,寫了 《悲陳陶》、《悲青坂》、《春望》和《哀江頭》這樣沉重的詩篇。受任左拾遺,因言事得罪,回鄜州探家,寫出了《北征》長篇,描述了所見旅途上的凄涼景象和自家的貧困,國家不幸詩人也是不幸的。任華州司功參軍期間,目擊戰亂下人民的苦難,寫出了《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內容的深沉是空前的。豐富的經歷產生豐富的詩篇,杜甫是用詩的藝術語言表達重大社會題材的真正能手,所謂“國家不幸詩人幸,話到滄桑句便工”(清趙翼語),固然是一般如此,但能達到杜甫那樣詩史的成就,文學史上并不多見。入蜀以前杜甫的詩作300余首,大部分是優秀詩篇和杰作。粗略說來,這以前可以算作杜甫創作生活的前期和中期,也是最重要的時期。
蜀中8年和漂泊江湘時期,是杜甫創作生涯的后期和晚期。11年中寫詩約1000首,占現存全部杜詩的三分之二強,詩作有多方面的內容,都是他的生活和心志的體現。《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樣的名句,人們樂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表達的歡悅,千古同情。他懷著摯愛的深情歌詠自然的美,描述三峽的雄奇壯麗,嘆老嗟貧,懷友憶舊,甚至一時的閑適之情,都有深厚的內容,不是無病呻吟;他有一顆豐富的心靈。千年來人們不只傳頌杜甫那些憂國憂民政治性強的詩,也愛好那些“幽居近物情”(《屏跡》)、“花柳更無私”(《后游》感受細膩的閑適詩篇。詩是社會的、美的,接受者的感受是敏銳的、多樣的。
清人浦起龍說:“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 ( 《讀杜心解·少陵編年詩目譜附記》)杜甫經歷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由盛而衰,由治而亂,他個人大半生轉徙流浪,個人的命運和國家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社會矛盾、內心沖突、政治抱負與個人遭遇、家庭不幸和社會災難,都結合表達在他的詩篇里。這不僅僅是客觀地反映現實,同時以獨特的藝術風格表達作者的主觀感情,是詩藝上主客觀的高度融合;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強烈感受充滿愛國愛人民的政治熱情。這不是舊詩家所謂“每飯不忘君”的狹隘忠君觀念所能概括的。從詩藝表現上講,明人胡震亨“以時事入詩,自杜少陵始”(《唐音癸簽》)的話未免夸大,因為前人也有描述時事的,如王粲等人,但反映的廣闊是前無古人的。杜甫此類政治詩往往采用古體或樂府詩式,便于自由馳騁,盡情發揮,楊倫的評論是對的:“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 (《杜詩鏡銓》卷五)“三吏”、“三別”、《麗人行》等等實際是杜甫新倡的樂府詩,后來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是受到杜甫的啟發的。
杜詩的強烈政治性和濃厚的抒情性是有機結合的,“慨世”與“慨身”(浦起龍用語),個人情感與事實密不可分,聯系自己,也聯系時事。《春望》與《劍門》是情、景與時事交融的典型作品;越到晚年越突出,像五律《客亭》、《江上》、《江漢》,七律《登樓》、《宿府》、《閣夜》、《秋興八首》等,情景與時事交融,歷來膾炙人口。至于憶舊懷人,對家屬、朋友都寫得纏綿悱惻,感情深厚。杜甫對李白的推崇和懷念十分突出,贈李白、憶李白、懷李白、夢李白、寄李白之類有十余首,表現出他的坦蕩胸懷,衷心的欽佩和真摯的關懷;“白也詩無敵”一句可以充分表達杜甫的態度。后世崇李抑杜,或是崇杜抑李之論,純是無謂之談。李白、杜甫出現于同一時代,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不可思議的奇跡。
杜甫一生雖然幾次做小官,基本上是個純粹的詩人,詩是他的終生事業。“詩是吾家事”(《宗武生日》),7歲學詩直至去世,從未停止寫詩。他對詩藝的追求自始至終,“語不驚人死不休”,真正鍥而不舍,刻意求精,“新詩改罷自長吟”,創作態度十分嚴肅。“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從先賢詩作獲得啟迪;“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王楊盧駱當時體”,“不薄今人厚古人”,諸如此類,表明他有通達的態度,善于繼承優良傳統,區別古人優劣,吸取營養。“晚歲更于詩律細”,學無止境,詩藝無止境。杜甫善于駕馭各種詩體形式,自由運用,出神入化,對每種詩體都有所發展和貢獻。五言古體,描述旅途、人生世相,如《羌村》、《三吏》、《三別》、《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寫出許多有戲劇性的言談動作,生動而自然。七言古體,抒寫豪放或沉郁的情感,如《醉時歌贈鄭廣文》、《洗兵馬》、《乾元中寓同谷縣作歌七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都寫得酣暢而和諧。五七言律詩是杜甫的擅長詩體,屬對精工,功力甚深,成就高,數量多,占杜詩半數篇幅;名篇佳什之多,不可枚舉,代表了唐人律詩的最高成就。杜甫在長篇排律上有獨特貢獻和發展,長的達到一千字,如《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過去一般認為絕句非杜甫所長,不及李白空靈流美,但也有不少名篇,成就不讓律詩,久傳人口。絕句大體是杜甫晚期的作品,洗練而韻味深長,尤長于屬對,吸取民歌精華,也有不少貢獻。總之,杜甫無論在內容或形式上都大大開拓了詩歌的表現領域,全部詩作都是文學史上的寶貴遺產,千年來給予后人以重大影響。
唐代白居易、元稹繼承了杜甫的傳統,新樂府運動在形式和內容的通俗性上有所發展。晚唐李商隱、杜牧都吸取了杜詩的精髓。宋代大詩人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十分推崇杜甫,也都發揚了他的優良傳統。文天祥在元人獄中集杜甫五言詩句200首,用以表達自己的心意。杜牧詩句“杜詩韓筆愁來讀”,說出了千年來人們的一個共同感受,杜詩的感召力,即在今天也仍有教育的美學的意義。
參考文獻
- 1. 仇兆鰲: 《杜詩詳注》。
- 2. 浦起龍: 《讀杜心解》。
- 3. 馮志: 《杜甫傳》。
- 4.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
- 5.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上一篇:《本際經》的主要內容,《本際經》導讀
下一篇:《格致叢書》的主要內容,《格致叢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