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民要術》的主要內容,《齊民要術》導讀
《齊民要術》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包括農、林、牧、副、漁的綜合性農書。后魏賈思勰撰。由于其著作年代久遠(距今約有1400多年),經(jīng)過輾轉傳抄和翻刻,演生了不少錯字和脫文,因而成了一部難讀的書。據(jù)現(xiàn)有文獻記載,本書以北宋天圣年間(1023—1031)崇文院刻本為最早的印本。在此之前大抵只是抄寫流傳的。以后南宋、元、明、清都有續(xù)刻。清以后還有石印本和鉛印本。崇文院刻本于元、明之際散失,現(xiàn)只有日本還殘存此本的第5、8兩卷,原藏京都高山寺,故又稱“高山寺本”。1914年羅振玉在日本,借高山寺本用珂羅版影印,編入《吉石庵叢書》中,院刻殘本始得流通。在日本,另有崇文院刻本系統(tǒng)的抄寫本9卷,原為金澤文庫藏書,所以通稱“金澤文庫本”。這兩個本子質量較好。南宋有張轔刻本及其復刻本,都早已散失。現(xiàn)存有張轔本復刻本的抄本,即《四部叢刊》所影印的。這種南宋本質量也較好。元代刻本未見,但從有關文獻推知其質量不佳。《農桑輯要》大量引錄本書前6卷的內容,基本上和兩宋本的相符。明代有3種刻本,即湖湘本、竹東書舍刻本和胡震亨《秘冊匯函》——毛晉《津逮秘書》本。前兩種現(xiàn)已不多見;第3種印數(shù)最多,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這三個刻本都直接或間接沿襲元代刻本而來,質量都不好,又以胡、毛刻本最差。清代乾嘉以來,考據(jù)學家開始對《齊民要術》的明代刻本進行勘謬工作;取得顯著成果的有吾點,其次是黃廷鑒和黃麓森。后來各自發(fā)展成該系統(tǒng)的多種校本。吾校系統(tǒng)就湖湘本進行勘誤,得到出版的是“漸西村舍”本;黃校系統(tǒng)就《秘冊匯函》——《津逮秘書》本進行勘誤,得到出版的是《學津探原》本。他們雖都有一定程度的勘正,但離兩宋本的水平還很遠。另有幾種校勘得精細的稿本,質量超過“漸西村舍”本和《學津探原》本,但沒有出版。以后的許多翻刻和續(xù)印本也都沒有超出“漸西村舍”本和《學津探原》本的。在日本,德川中期延享元年(1744,相當清乾隆九年)起也據(jù)《津逮秘書》本一再翻刻和重印過。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又綜合各本,并用現(xiàn)代農業(yè)科學知識對之作校勘和注釋。有西北農學院石聲漢著《齊民要術今釋》,日本人西山武一、熊代幸雄合譯的《齊民要術》。1982年出版的《齊民要術校釋》,是中國農科院農史研究室繆啟愉在前人基礎上,進一步集大成的著作。《齊民要術校釋》以兩宋本為底本,并參考了宋以來所有重要刻本、抄本和清代的各種校勘稿本,以及唐以前引用《齊民要術》的文獻和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整理《齊民要術》的成果。《齊民要術校釋》堪稱得上校釋精審、考訂翔實;并基本做到清本正源,去偽存真。
賈思勰的生卒年和生平事跡不詳,至今沒有找到有關他的其他確鑿史料記錄。姚振宗 《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認為《魏書》中有賈思伯、思同兄弟的傳,他們是齊郡益都的經(jīng)學世家,生當后魏末以至東魏時期,《齊民要術》中曾幾次提到青州 (即益都) 的情況,引用古代的經(jīng)籍又很多,因而推測賈思勰同他們是一家。現(xiàn)有《齊民要術》各種版本,每卷目錄前面都有: “后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撰”的字樣。后魏時,高陽郡有兩處,一屬青州所領,在今山東省; 一屬瀛州所領,在今河北省境內。根據(jù)《齊民要術》中曾提到杜洛周、葛榮起義失敗后老百姓以桑椹充饑之事(杜、葛起義活動地區(qū)主要在今河北省中部),很有可能賈思勰做官之處為河北的高陽。又據(jù)書中文字,還知道他曾經(jīng)到過并州(今山西)的井陘、壺關、上黨等處,注意觀察過這幾處地方某些作物的特點;他家里曾養(yǎng)過二百多頭羊;他有一位朋友劉仁之,做過袞州刺史。研究者還認為 《齊民要術》大致寫于永熙二年(533)至武定二年(544)年間。和中國古代的許多知識分子一樣,賈思勰具有濃厚的“農本”和“不仕則農”,耕讀結合的思想。所以,他寫作 《齊民要術》的宗旨,首先是 “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其次則是為了 “曉示家童”。
《齊民要術》總結了公元6世紀以前,中國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qū)所積累的農業(yè)科學技術知識。《齊民要術》自序說其內容“起自耕農,終于醯醢,資生之業(yè),靡不畢書”。全書10卷,92篇,約10萬余字。92篇外,卷1前面的《雜說》,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非賈書原有。卷1,有總論耕田、收種2篇和種谷1篇;卷2,為谷類、豆、麻、麥、稻、瓜、瓠、芋等13篇; 卷3,包括葵、蔓菁、蒜等蔬菜12篇,還有苜蓿、雜說各1篇;卷4、5,總論園籬、栽樹2篇,果樹12篇,伐木1篇等,共25篇;卷5,為家畜、家禽和養(yǎng)魚,共6篇;卷7是貨殖、涂壅各1篇,釀酒4篇; 卷8、卷9,主要為農產品加工,包括釀造醬、醋、豉及食品的調制和儲藏22篇,還有煮膠,制筆墨各1篇; 卷10為“五谷果蓏菜菇非中國物產者”1篇,引載了100多種有實用價值的熱帶、亞熱帶植物和60多種野生可食植物。縱觀全書,范圍廣泛,大大超過先秦、兩漢農書的規(guī)模。所記述的生產技術以種植業(yè)為主,兼及蠶桑、林業(yè)、畜牧、養(yǎng)魚、農副產品儲藏加工等;在種植業(yè)方面則以糧食為主,兼及纖維作物、油料作物、染料作物、飼料作物、園藝作物等。從地區(qū)來說,以反映黃河中下游農業(yè)生產技術為主,同時也涉及南方和其他地區(qū)的植物品種等。有人稱之為 “中國古代農業(yè)百科全書”。
《齊民要術》在學術上的成就和貢獻,一是對秦漢以來中國黃河流域農業(yè)科學技術知識進行的系統(tǒng)總結,保存了漢代農業(yè)技術的精華,而且著重總結了《氾勝之書》以后北方旱地農業(yè)的新經(jīng)驗、新成就,如以耕——耙——耱為中心的旱地耕作技術系統(tǒng)和輪作倒茬、種植綠肥、良種選育等項技術,標志著中國北方旱地精耕細作體系的成熟。在此后的1000多年中,中國北方旱地農業(yè)技術的發(fā)展,基本上沒有超出它所總結的方向和范圍。對精耕細作的園藝技術,林土的壓條、嫁接等繁育技術,家禽的飼養(yǎng)管理、良種選育、外形鑒定,農副產品的加工和微生物利用技術等,《齊民要術》也第一次作了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其次,《齊民要術》的取材布局,為中國后來的許多農書開辟了可以遵循的途徑。從題材上看,前6卷已將廣義農業(yè)全部包括在內,卷7和卷8上半為農產品加工或農家副業(yè),卷9末兩篇,可說是作為輔助收入的農村家庭手工業(yè),大致符合自序所說“起自耕農,終于醯醢”的各種有積極意義的 “資生之業(yè)”。其實質內容和寫作方法,以 《種谷第三》篇為例來分析:在標題下的小字標題注,系注釋篇中主題植物——谷,在古代和當時著作中,有些什么異名、良好品種以及“故實”等,并注明出處。正文開始,根據(jù)訪問所得,或親身體驗,從耕地、整地的特殊要求,播種的適宜條件談起,接著詳細、正確而系統(tǒng)地敘述播種方法、播種量、出苗日數(shù)、間苗、定苗標準、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等管理,還有保護、收獲、保藏等;這部分絕大多數(shù)是第一次記載的原材料,也是本書的精華所在。往下,就是引用一些經(jīng)、傳材料,以補充這些作物的耕作栽培技術知識,并作批判性鑒定。這一部分引文也很有使用價值。總之,主體部分有第一手記錄,有文獻總結,有實踐說明,具備了生產技術知識的各個方面。與西漢末的《氾勝之書》相比,范圍擴大,記載更加詳細,尤為重要的是體裁布局幾乎全新;比之東漢的《四民月令》只記操作時令而沒有技術方面的記載,則顯得更豐富,更實用。所以,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300多種農書,一直是以規(guī)模大、范圍廣、學術水平較高的《齊民要術》為代表的大型綜合性農書為主干。賈思勰寫作《齊民要術》所采取的群眾路線,實踐方式和重視探索第一手資料來源的方法等,也為后世農學家樹立了治學的榜樣。第三,由于《齊民要術》的引用,保存了北魏以前的重要農業(yè)科學技術資料。《齊民要術》實際征引的古書和當時著作(包括江南宋、齊人的書),共計近160種。此外,還記有30多條當時流傳的農諺與歌謠。西漢末的《氾勝之書》,大約在南、北宋之際就散失了,由于《齊民要術》引用,保存了一部分重要內容。到19世紀前半期,即有人根據(jù)這些資料并參考其他書籍,編成了三種輯佚本。東漢的 《四民月令》也主要依靠《齊民要術》所征引的資料,到近代才有了四種輯佚本。又由于《齊民要術》征引古文資料時,采取了嚴肅、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不任意加以刪改剪裁,一般都較好地保持著原書的模樣。因而給其他經(jīng)書之類的校勘也提供了很好的考證資料;清代“乾嘉學派”的樸學家們就曾利用它來考訂其他文獻中的字句,并有不少新發(fā)現(xiàn)。《齊民要術》有一個缺點,就是賈思勰“自序”所說:“花草之流……蓋不足存”,因而在書中沒有一句關于花色花香的記述。后來的許多綜合性農書也接受了這個成規(guī),對于花卉不作記述。花卉庭園布置,是中國藝術上的卓越成就之一,一直到宋末、元時才有人打破這個戒規(guī),把花卉栽培技術收錄進農書里,而中國花卉栽培技術史卻因此缺少了1000多年的資料。
《齊民要術》是中國極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本世紀20年代末,國內即開始對它開展了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齊民要術》的研究倍受重視,所發(fā)表的專著和文章達五、六十種之多。近年來,在日本和歐美一些國家,對《齊民要術》的研究也開始流行,并稱之為 “賈學”。
參考文獻
- 1.胡立初:《齊民要術引用書目考證》,《齊魯大學國學編》 第2冊,1934。
- 2.石聲漢:《從齊民要術看中國古代的農業(yè)科學知識》,科學出版社,1957。
- 3. 繆啟愉: 《齊民要術校釋》,農業(yè)出版社,1982。
上一篇:《鳴鳳記》的主要內容,《鳴鳳記》導讀
下一篇:《龍川文集》的主要內容,《龍川文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