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游牧記》的主要內(nèi)容,《蒙古游牧記》導讀
《蒙古游牧記》是蒙古地區(qū)歷史地理的重要典籍,是研究我國西北邊疆地理歷史的重要文獻。
張穆(1805—1849),初名瀛暹,字譎風、蓬仙,山西省平定縣人。因平定古稱石州,故又字石州,或作石舟、 石洲、碩洲,別署季翹、㐆齋, 晚年號靖陽亭長。張穆10歲喪母,13失怙,伶仃孤苦,依親戚長大。道光十一年(1831)被選為貢生,次年考取正白旗漢教習。穆生性豪放,不拘小節(jié),道光己亥年(1839)應順天府鄉(xiāng)試,以攜酒入監(jiān),辱慢考官等由,被取消考試資格。他由此絕意功名,厭棄科舉,定居京師宣武門外,閉戶讀書,潛心著述。張穆治學,尚經(jīng)世致用。在校理祁韻士 《皇朝藩部要略》的過程中,感到是一部編年之書,便打算寫一部西北地志,與紀事編年之書相表里。得到了祁嶲藻的大力支持。他廣泛閱讀了 《大清一統(tǒng)志》、《清會典》、《理藩院則例》、《蒙古王公列傳》、《皇朝藩部要略》、《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平定準噶爾方略》等史籍,以及有關邊疆地區(qū)的地理圖書,撰著了這部有關西北地區(qū)的重要歷史地理著作《蒙古游牧記》。張穆博學多才,著作頗多,除《蒙古游牧記》外,還寫有 《俄羅斯事補輯》、《重修平定州志》、《魏延昌地形志》、《水經(jīng)注表》、《顧亭林 (炎武) 先生年譜》、《閻潛邱 (若璩)先生年譜》, 以及 《㐆齋文集》、《㐆齋詩集》、《靖陽亭札記》 等。
《蒙古游牧記》全書共16卷,對內(nèi)、外蒙古及青海、新疆蒙古各部盟旗的歷史源流、王公系譜事跡、游牧所在、盟旗沿革,以及各地的山川、城堡、風土人情等,都作了詳細的論述與考釋。書前有壽陽祁嶲藻的 《序言》。各卷的編次是:卷1記內(nèi)蒙古哲里木盟游牧所在,包括科爾沁、札賚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各部。卷2記內(nèi)蒙古卓索圖盟游牧所在,包括喀喇沁、土默特部。卷3記內(nèi)蒙古昭烏達盟游牧所在,包括敖漢、奈曼、巴林、札魯特、阿魯科爾沁、翁牛特、克什克騰、喀爾喀左翼等旗。卷4記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游牧所在,包括烏珠穆沁、浩齊特、蘇尼特、阿巴噶、阿巴哈納爾各旗。卷5記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盟游牧所在,包括四子部落,茂明安,烏喇特、喀爾喀右旗。卷6記內(nèi)蒙古伊克昭盟游牧所在,主要介紹鄂爾多斯。卷7以下各卷分別記述外蒙古及青海、新疆境內(nèi)的蒙古各部。卷7為喀爾喀四部總敘、喀爾喀汗阿林盟、土謝圖汗。卷8記外蒙古喀爾喀齊齊爾里克、賽音諾顏部。卷9記外蒙古喀爾喀喀魯倫巴爾和氏盟車臣汗部。卷10記外蒙古札克必拉色欽畢都里雅諾爾盟札薩克圖汗部。卷11為外蒙古額魯特蒙古總敘,及阿拉善額魯特部游牧所在。卷12記青海額魯特游牧所在。卷13記額魯特蒙古烏蘭固木杜爾伯特部賽音濟雅哈圖部游牧所在。卷14為額魯特蒙古新舊土爾扈特部總敘,及珠勒都斯舊土爾扈特蒙古烏訥恩素珠克圖盟南路游牧所在,珠勒都斯中路和碩特蒙古巴啟色特啟勒圖盟游牧所在。卷15記和博克薩里舊土爾扈特蒙古烏訥恩素珠克圖盟北路游牧所在,庫爾喀喇烏蘇舊土爾扈特蒙古烏訥恩素珠克圖盟東路游牧所在,晶河舊土爾扈特蒙古烏訥恩素珠克圖盟西路游牧所在。卷16記額濟納舊土爾扈特蒙古游牧所在,布勒罕河新土爾扈特蒙古青色特啟勒盟游牧所在,哈弼察克新和碩特蒙古游牧所在。
《蒙古游牧記》的寫作難度很大,頭緒紛繁,史料零散,但張穆卻從浩瀚的圖籍中,提取出精練資料,把握住主要脈絡,行文精而不枯,博而有要。祁嶲藻在本書 《序言》中寫道: “海內(nèi)博學異才之士嘗不乏矣。然其著卓然不朽者,厥有二端:陳古義之書,則貴乎實事求是;論今事之書,則貴乎經(jīng)世致用。二者不可得兼,而張子石州《蒙古游牧記》獨能兼之。……其結構則詳而有體也,征引則贍而不穢也,考訂則精而不浮,確而有據(jù)也。擬諸古人地志,當與酈亭 (道元) 之箋 《水經(jīng)》,贊皇李吉甫之志郡縣,并駕齊驅,樂史、祝穆以下無論矣。石州之成此編,豈第矜博異,搜險僻,成輿地一家之言哉。……是書之成,讀史者得實事求是之資,臨政者收經(jīng)世致用之益,豈非不朽之盛業(yè)哉。”
張穆在世的時候,并沒有最后成書。“殺青未竟,而石州疾卒。”由友人何愿船(名秋濤,福建光澤人)整理校勘,“補其未備,又十年始克成編”。完稿之后,于咸豐九年(1859)刊行問世,為學者所推重,是研究西北及蒙古地區(qū)歷史地理的不可不讀之書。
上一篇:《蒙古字韻》的主要內(nèi)容,《蒙古字韻》導讀
下一篇:《蒙古源流》的主要內(nèi)容,《蒙古源流》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