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司業集》的主要內容,《張司業集》導讀
《張司業集》是唐代張籍的詩歌集。《新唐書·藝文志》、《崇文總目》著錄《張籍詩集》7卷,失傳。南唐末年,張洎輯得400余篇,編為12卷,題 《木鐸集》,久佚。南宋湯中以家藏元豐八年(1085)寫本為底本,校以歷陽本、盱江本等,編為《張司業集》8卷,魏峻刻于平江,成為后世諸刻的祖本。明正德十年(1515)劉成德刻本,《四部叢刊》影印明刻本,均屬此系統。傳世的另一古本是北京圖書館藏宋蜀刻《張文昌文集》,錄詩317首,分為4卷。又明張時行編《合刻兩張先生集》之 《張司業集》8卷,有明崇禎六年(1633)歷陽張氏刻本,《四庫全書》所錄即此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校以四庫本、《全唐詩》等,刪重補遺,凡錄詩480余首,分為8卷,又附錄張籍文2篇,題為《張籍詩集》,1959年排印出版,是為目前最完備的本子。注本有今人陳延杰注《張籍詩注》8卷,1938年長沙商務印書館出版。
張籍(約768—830),字文昌,祖籍吳郡(今江蘇蘇州),遷居和州烏江 (今安徽和縣)。貞元十五年(799)登進士第。初為太常寺太祝,十年不得升調,窮困潦倒,又患目疾,幾乎失明。孟郊為之鳴不平:“西明寺后窮瞎張太祝,縱爾有眼誰爾珍”(《寄張籍》)。后歷任國子助教、秘書郎、國子博士。長慶二年(822),遷水部員外郎。大和二年 (828),遷國子司業。世稱“張水部”、“張司業”。
張籍以樂府詩名世,與王建齊名,世稱“張王樂府”,對元、白的新樂府創作有一定影響。今存樂府詩70余首,比較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中期的社會生活和各種矛盾。如《野老歌》、《牧童詞》、《山頭鹿》、《促促詞》、《筑城詞》等揭露官府橫征暴斂,同情農民疾苦;《董逃行》、《廢宅行》等描寫戰亂中人民的苦難;《隴頭行》、《涼州詞》等抨擊吐蕃入侵,諷刺邊將腐敗無能,表現了人民切盼收復失地的愛國熱忱; 《征婦怨》、《別離曲》、《離婦》等反映了當時婦女的悲慘命運;《江南曲》、《采蓮曲》、《江村行》等描繪江南水鄉風光和村姑農夫的辛勤勞動,生活氣息濃郁。故白居易稱譽他 “尤工樂府詩,舉代少其倫。為詩意如何,六義互鋪陳。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讀張籍古樂府》)。他的樂府詩,或襲用舊題以反映現實,或即事名篇而自創新詞、皆凝煉警策而又通俗曉暢,常以口語入詩,達到了深入淺出的境界,故王安石《題張司業詩》云: “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此茖こW钇驷?,成如容易卻艱辛?!彼慕w詩亦于平易處見工,善于以不假雕飾的語言,抒寫委婉深摯的情思。如五律《沒蕃故人》、《薊北旅思》,七絕 《秋思》等、都是傳誦較廣的名篇。
張籍曾從韓愈學作古文,韓愈稱“其文與(李)翱相上下”(《與馮宿論文書》)。惜乎其文多佚,今存者唯 《上韓昌黎書》 2篇。
上一篇:《張丘建算經》的主要內容,《張丘建算經》導讀
下一篇:《慎言》的主要內容,《慎言》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