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武記》的主要內容,《圣武記》導讀
《圣武記》是一部敘述清朝開國至道光年間軍事歷史的著作。清魏源撰。該書版本不下十余種,但多祖于道光二十二年 (1842)、二十四年 (1844)、二十六年(1846)本。作者在道光二十二年撰該書時,因索觀者眾,書成一部分便付刊一部分,未遑精審。后于道光二十四年、二十六年分別兩次進行了修訂,增加了一些內容,并在文字上作了更動。現以道光二十六年刊本較佳。中華書局已據此為底本校點鉛印。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人,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官至高郵(今屬江蘇)知州等職,仕途不很得志。他學問精博,熟于政典掌故,尤精輿地史學,所著書遍及四部。除是書外,還留有《書古微》、《詩古微》、《海國圖志》、《古微堂集》等著作,編有 《明代食兵二政錄》和《皇朝經世文編》,意在經世。他與清代另一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齊名。
《圣武記》14卷。卷1題為 “開創”,有 《開國龍興記》5篇,記敘清朝興起至入主全國的軍事活動。卷2題為 “藩鎮”,有 《康熙戡定三藩記》 上下2篇,即平定三藩的軍事歷史。卷3至卷6題為 “外藩”,記載從清建國時期至道光年間征服蒙古、粉碎準噶爾等部叛亂,維護在新疆、西藏的主權,反對分裂的戰爭,以及與俄國、朝鮮、緬甸、安南(今越南)等國的戰爭情況,共有對邊疆少數民族和外國的戰記21篇。卷7題為“土司苗瑤回民”,記載雍正至道光年間鎮壓少數民族人民起義及改土歸流的經過,有戰記8篇。卷9題為“海寇民變兵變”,記述從順治至乾隆年間鎮壓東南人民抗清斗爭、收復臺灣等歷史,有戰記8篇。卷9和卷10題為“教匪”,主要記載嘉慶年間鎮壓白蓮教大起義的歷史,共10篇,另有 《道光洋艘征撫記》1篇系補刊附入。卷11至卷14題為 “武事余記,分別為《兵制兵餉》、《掌故考證》、《事功雜述》和 《議武五篇》,記述清朝軍事制度及軍隊建設的問題、其中揭露了清軍隊中的一些弊病,評論其得失較詳,并有作者對城守、水守、軍政、軍儲及西南邊疆防御方略的看法。此外,在書中有些段落之后還有附錄。這些附錄的文字,有的是選摘于他書,有的是作者所補充,與正文相輔相成。全書計約35萬字。
《圣武記》取材廣泛,作者采集經書正史、實錄方略、方志雜著,乃至民間傳說,分析研究,考證敘述頗詳。尤其是充分利用了當時的邊疆史地學的研究成果,對邊疆地理的闡述精到之處,為同時代人所不及。該書以清朝武功為線索,將各次大的戰事詳其本末,條理清晰,讀后可以了解鴉片戰爭以前清朝歷史的梗概。書中的多數史料是可靠的,但也有不少來自二、三手的資料未能精審地辨析。該書還反映了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思想。在對史實的敘述中,作者對歷史事件、人物都加以褒貶,在每部分后面還有 “臣源曰”,后4卷武事余記則更直接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在軍事思想方面,魏源提出: “守城之法,從攻城生,故欲善守,必明善攻”,(卷十四)即積極防御思想。并主張對海上來的外國侵略者,應采取 “以夷攻夷”,引進西方的堅船利炮,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關于軍隊建設,作者認為“治軍如治國”,清末國勢衰微,軍隊在擇將、選士、練兵、造器、營陣、編制、軍法諸方面都需要進行改革,以振興武備。從軍事的角度出發,該書還闡發了作者的經濟思想: 即 “除弊”、“節用”、“塞患”、“開源”,國富才能兵強。為解除國家財政緊張問題,主張加強對礦冶、食鹽和貨幣制度的管理與改革。針對 “八旗生計”問題,作者大膽地批評道:“漢唐有養兵之費,宋明有宗祿之費,未聞舉龍興之地,豐、沛、晉陽、鳳、泗之民,而世世贍養之者。”認為 “屯墾莫急于八旗生計,以君養人,不如使人自養。”(卷十四)這些內容反映了作者敏銳的洞察力和富國強兵思想。
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該書的主旨在于以清朝依武功勃興為歷史經驗,啟發統治者重振軍備。它雖主張改革,但基本立場仍然是維護封建制度,因此書中誣蔑人民起義為 “盜匪”,也不足為怪。總之,這部書仍不失為學習研究清朝歷史的重要參考書,同時也是研究魏源思想的第一手資料。長期以來,許多治清史和思想史的學者都引證該書的材料,也有關于《圣武記》本身問題的研究論著,如,張書才《〈圣武記〉所記白蓮教起義史料辨誤》(《文獻》第1輯)、胡思敬《圣武記纂誤》 等。
上一篇:《善本書室藏書志》的主要內容,《善本書室藏書志》導讀
下一篇:《圣濟總錄》的主要內容,《圣濟總錄》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