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占》的主要內容,《乙巳占》導讀
《乙巳占》又名《乙巳占瑞錄》或作《天文乙巳占》,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綜合性星占書之一,由唐朝李淳風將自己歷年搜集所記的各家星占條目,分門別類編集而成。因本書開頭部分引載了他青年時期編定的以乙巳為歷元的歷法,故將此書定名為《乙巳占》。
李淳風(602—670),唐代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岐州雍(今陜西鳳翔)人。祖籍山西太原。其父李播是《天文大象賦》的作者,這是一部類似于《步天歌》的著作。當李淳風20多歲時,就因與當時的太史令傅仁均爭論歷法而進入太史局工作。曾于貞觀七年(733),發明設計了一架黃道渾儀,在舊渾儀的六合環和四游環中間,另加入一組三辰儀,將黃道環、赤道環和白道環組合在一起,并能沿著極軸自由旋轉。有了這層三辰儀,就能同時測出某天體的赤道、黃道和白道坐標。他為了研制渾儀,曾著《法象志》一書,其要點后來引載在《乙巳占》中。隨后他參與編寫前代史志,其中《晉書·天文志》、《律歷志》、《隋書·天文志》、《律歷志》都是他所作。李淳風于貞觀二十二年(648)遷為太史令。他因修國史有功,于顯慶元年(656)被封為昌樂縣男的爵位。隨后又與算學博士梁述等人共注《周髀算經》和《算經十書》等。李淳風又于龍朔年間(661—663)撰麟德歷,并于麟德二年得到行用。麟德歷是一部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歷法。
在歷史上,《乙巳占》有幾種不同的分卷方法,現存的《乙巳占》共分10卷,包括天占、日占、月占、日月食占、五星占、月和五星凌犯占、流、彗、客星、雜、妖占、云占、風占等,共100篇。它對于保存中國古代天文資料作出了有益的貢獻,只是可惜沒有具體注明各條星占的出處。盡管如此,其開創之功不可埋沒。
李淳風在自序中指出:“余幼纂斯文,頗經研習。古書遺記,近數十家,而遭大業昏兇多致殘缺。泛觀歸旨,請略言焉。”可見這是他青年時代的工作。他在卷首說明未注明各星占來源時說:“今錄古占書目于此,以表其人。自入占以后,并不復具記名氏。非敢隱之,并為是幼小所習誦,前后錯亂,恐失非真故耳。”《乙巳占》未載各條星占來源的缺點,將在《開元占經》中得到補救。《開元占經》完全是模仿《乙巳占》編成的,可見其價值以及對后人影響之深。
《乙巳占》還保存了一項有關黃道星座特殊分野的資料。按傳統的分法,是將二十八宿分配在十二星次,在地上以十二辰配十二國。但是,《乙巳占》引用了古佚書《詩推度災》的觀點,將黃道星座分配于十二國。同時,又引用洛書,將《禹貢》所載的諸山都與星座相配:岓為角,岐為亢,荊山為氐,壺口為房,雷首為心,太岳為尾,砥柱為箕,析城為斗,王屋為牛,大行為須女,恒山為虛等。這是其它天文著作中沒有的。
上一篇:《義俠記》的主要內容,《義俠記》導讀
下一篇:《習學記言序目》的主要內容,《習學記言序目》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