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明夏完淳撰。夏完淳(1631~1647),原名復,字存古,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抗清的青年英雄,很有才華的詩人。五歲知經史,7歲能詩文,14歲跟隨父親夏允彝、老師陳子龍在家鄉起兵抗清。允彝兵敗殉國后,夏完淳參加了太湖吳易的義軍。義軍潰敗,他同義軍失去聯系,只身繼續為抗清而奔走。后來因托人向魯王上表謝恩而被發覺,遭到逮捕,解往南京,不屈被害,年僅17歲。夏完淳所作詩賦,多是抒發政治抱負,反映斗爭經歷,悲歌慷慨,在明末文壇上閃耀著不可磨滅的光輝。特別是《南冠草》中在他臨難前的十幾首詩,表達了國難家仇未報的無限悲憤,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著名的《大哀賦》洋洋數千言,內容豐富,文辭優美,深懷故國之思,滿腔亡國之痛?!丢z中上母書》等3篇散文,表現出至死不諭的戰斗意志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令人肅然起敬。他的作品很多,如《代乳集》、《玉樊堂集》、《夏內史集》、《南冠草》、《續幸存錄》等,但大多散佚。直到乾隆時追謚節愍以后才有刻本。約在1790年,吳省蘭編刻《藝海珠塵》,把《夏內史集》收入。1807年王昶、莊師洛編刻《夏節履全集》10卷,補遺2卷。1869年有陳履泰補刻圖象重印本;1903年有四川新津吳氏翻刻本。1959年中華書局以王編為底本,用各種刻本抄本加以校訂,重編為《夏完淳集》8卷,并附有《續幸存錄》及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史傳事跡輯存等,是一個最完備的版本。
上一篇:《墻頭馬上》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大分裂——美國夢的反思》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