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奧地利著名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S·弗洛伊德的晚期理論著作。本書根據美國諾頓出版公司《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標準版全集》譯出,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編入《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全書16.6萬字,共三個專題:超越唯樂原則,集體心理學和自我的分析,自我與本我。1920年作者發表了《超越唯樂原則》一文。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人們原以為,決定人的行為的主要動力是唯樂原則,因為這是由人的本能決定的。弗氏經過研究移情現象發現,除了唯樂原則,還有一條更基本,更符合人的本能的原則,它的作用超出了唯樂原則,這就是強迫重復原則。它要求重復以前的狀態,要求回復到過去,這也是由本能決定的。同時弗氏將人的本能又劃分為:死的本能和性本能。翌年,弗氏發表了《集體心理學和自我的分析》。文中分析了集體心理學的本質。提出分析集體心理應著眼于集體中領袖與個人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是一種“愛的聯系”(力比多聯系)。愛又分為性愛與對雙親、對子女、對朋友的愛兩類。在集體中眾多人聯結在一起的紐帶,正是同一類愛所表現出的情感聯系。《自我與本我》發表于1923年,它是弗氏最后一篇重要著作。在本文中弗氏將人的心理分為自我和本我,兩者的關系就象騎手與他的馬的關系。對自我進一步的剖析,又明確了超我的概念。弗氏的三篇文章,對心理學理論而言是重大的突破,值得我們特別的重視和研究。本書譯自英譯本的《標準版全集》第18、19卷。這是國際公認的比較準確、學術性較強的版本。
上一篇:《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弗洛伊德論創造力與無意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