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讎通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清章學誠撰,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乾嘉時期的著名學者。乾隆進士,曾先后主講定州定武書院、肥鄉清漳書院、永平敬勝書院,保定蓮池書院和歸德文正書院,畢生從事著述和講學。著有《文史通義》、《校讎通義》、《史籍考》等多種,但多流失,遺著匯編為《章氏遺書》。章氏生當漢學盛行的乾嘉時期,而能反對乾嘉學派末流訓詁考據,反本逐末的弊端,主張經世致用,提出自己一系列的新穎見解,主張“六經皆史”,取于否認儒家經籍的尊嚴;強調史德,認為史家要追求天人之際,而不能益以私意。該書共3卷,其中第1卷包括原道、宗劉、互著、別裁、辨嫌、補鄭、校讎條理、著錄殘逸、藏書等9篇。第2卷包括補漢藝文志、鄭樵誤校漢志、焦竑誤校漢志等3篇。第3卷包括漢志六藝、漢志諸子、漢志詩賦、漢志兵志、漢志術數、漢志方技等6篇共18篇。該書所說校讎,不僅是校對書籍,更重要的還在于“辨道術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與此。”擴大了傳統校讎學的范圍。如該書《校讎條理》篇中,較早地提出了編制群書綜合索引式的韻編工具書的思想,認為“典籍浩繁,擇其中之人名、地號、官階、書目,凡一切有名可治,有數可稽者,略仿《佩文韻府》之例,悉編為韻。乃于本韻之下,注明原書出處及先后篇第。自一見再見,以至數千百,皆詳注之。以為群書之總類,至校書之時,遇有疑似之處,即名而求其韻編,因韻而檢其本書,參互錯綜,即可得其至是。”見解頗有可取,該書集中國古代校讎學之大成,并有所發展,對于研究和校勘古代典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乾隆四十四年(1779)成書,原為4卷,因盜佚失第4卷。此書有1922年劉氏嘉業堂《章氏遺書》刻本,1985年文物出版社據嘉業堂刻本斷句影印《章學誠遺書》本,1924年上海廣益書局鉛印與《文史通義》合刊本,1985年中華書局出版葉瑛《文史通義校注》附《校讎通義》注本等。
上一篇:《權力的分析》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楚辭與神話》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