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政全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農業百科全書,明徐光啟撰。除光啟(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上海徐家匯人。明末杰出的科學家,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者。一生著述譯作頗豐,主持編譯《崇禎歷書》,著有《徐氏庖言》、《兵事或問》、《甘薯疏》、《種棉花法》等,著譯《幾何原本》、《測量法義》、《勾股義》等多種。主要代表作是《農政全書》,可視為明末中國農業科學遺產的總匯。全書共60卷,分12門,即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種植、牧養、制造、荒政。作者痛感“國不設農官,官不庀農政,士不言農學,民不專農業”,積數年之功,著成此書。全書以“富國必以本業”為指導思想,把《農本》3卷置于書首,其中《經史典故》引經據典闡明農業立國之本,《諸家雜論》引諸子百家之言論證農業的重要,收《國朝重農考》以強調明朝歷代的農業為政策和措施。書中對前人的農書和有關農業的文獻廣為采擷,系統摘編,并夾注評語,以“玄扈先生曰”的形式,加以辯證,多發精見,把自己在農業和水利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譯述分別編入有關各卷之中。作者為撰成此書,勤于采訪,不恥下問,廣咨博訊,對開墾、水利、荒政等用力最勤,從憂國愛民、備荒救災出發,特辟“荒政”一門,《救荒本草》中收集記載了各種野生植物473種,作者親口品嘗過30余種,書中均注有“嘉味”、“難食”、“嘗過”、“可作恒蔬”等字樣。以荒政為治標,水利為治本,提出“水利,農之本也。無水則無田矣”。總結種棉豐產十四字訣:“精揀核,早下種,深根短干,稀科肥壅”。
《農政全書》在1625~1628年間完成初稿,平時“有得即書”,積漸成帙,歷時頗久。最初僅泛稱《農書》,作者逝世后,由其弟子陳子龍等人整理遺稿,經增刪刊刻,定名《農政全書》,崇禎十二年(1639)刊行,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農政全書校注》,頗便研讀。
上一篇:《關漢卿·名優之死》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農桑輯要》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