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150卷,南宋楊仲良撰。楊仲良,字明叔,眉山人,與《續資治通鑒長編》的作者李燾同里。此書大約編撰于宋寧宗末年或理宗初年,去《長編》的成書約四五十年。楊仲良生平無考,此書過去的傳本一向不題作者,明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則誤把為此書作序的歐陽守道當成了本書作者,直到阮元編修《宛委別藏》時,才根據王應麟《玉海》及陳均《宋九朝編年備要》的引用書目,確定此書作者為楊仲良。
此書系以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為藍本編著而成的一部記載北宋9朝歷史的紀事本末體史書。其中太祖7卷、太宗7卷、真宗14卷、仁宗24卷、英宗4卷、神宗34卷、哲宗26卷、徽宗28卷、欽宗6卷。今本缺第5卷的后半至第8卷的前半,又缺114至119卷。此書與其他紀事本末體史書不同的是,它的部分事目之下還分子目,全書事目不計子目就多達346個,可見分目之細。本書的價值主要表現為它對《長編》的補充作用,今本《長編》徽宗、欽宗兩朝只字不存,另外還缺治平四年四月至熙寧三年三月、元祐八年七月至紹圣四年三月共7年的內容,這些不全的部分可用此書來補充。清初朱彝尊在為此書作的題跋中說:“《長編》所佚,具見楊書,以楊書補《長編》,而李書可全;楊書之所闕,又以《長編》補之,而楊書亦可全。”光緒八年浙江書局刊刻《長編》時,就從此書中輯出《長編》所缺的部分,編為《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60卷。另外,就是今本《長編》完整無缺的部分,楊書也有一些條目溢出《長編》之外,如太宗朝的王小波、李順起義,就只見于此書,《長編》中竟無記載,這種情況想必不是李燾的疏漏,而可能是清四庫館臣們在從《永樂大典》中輯出《長編》時有所遺漏。光緒時廖廷相將此書與《長編》通校一過,發現此書有而《長編》沒有的內容140余條,兩書記事日月互異者330余條,由此可見此書的價值不是《長編》所能取代的。
此書目前通行的版本是光緒十九年的廣雅書局本,1967年臺北文海出版社曾據這個本子影印出版,較便使用。
上一篇:《續資治通鑒長編》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羅亭》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