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象》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詩歌理論文集,流沙河著,1987年三聯書店出版。包括《詩中有畫》、《十二象》兩部分。《詩中有畫》側重從欣賞角度論析詩與畫的關系——形象思維問題,凡28篇。首先提出“畫十說=詩”,列舉“先畫后說”者、“先說后畫”者,以及“全是畫”者(如《敕勒歌》、《江雪》),分類評騭。進而由畫引申至攝影,列舉像一串電影鏡頭者如《青青河畔草》,像分鏡頭劇本者如《長恨歌》,運用蒙太奇手法如《李憑箜篌引》,取景高雅、講究光色者如《鹿柴》。再由攝影引申至音響,有將音響兌換成畫面者;有畫面具音響效果者;更有故作誤聽、幻聽的把戲以增詩趣者(如《詩經·齊風·雞鳴》和李賀《馬詩》)。均擇例精當,評見切要。《十二象》系統闡述詩歌意象理論——也是形象思維問題。分為易象、象征、興象、喻象、擬象、隱象、典象、賦象、意象、意象派一例,客觀對應物象、象外之象,凡12篇,合稱“十二象”。認為《易》中的筮辭的象征成分,是《詩》三百篇出現之前的詩之胚胎,是形成文字的詩之萌芽。《易》的核心“八卦”是八類卦角:乾象天、坤象地、坎象水、離象火、巽象風,震象雷,艮象山,兌象澤。人間萬物都可用卦象顯示,這種思維和表達方式無疑亦是“詩”產生的基礎。認為詩的比、興手法皆源于《易》。繼而論述奇比妙譬的喻象,擬人擬物的擬象,詩中作謎的隱象,故意用典造成意象的典象,以及鋪陳描繪的賦象,論析透辟,精見屢出。如“比喻是假設,比擬是頂替。前者是圖騰論,后者是泛靈論”;“隱象之趣在誘猜,猜想欣賞同步,……不是為隱而隱,只是為了紆回包抄,周圍著色,造成飛白的物象”;“賦的手法也是一種想象方式,絕非鏡式反映”等等,最后提出“象外之象”的概念,指藝術形象中的遮蔽部分,藝術家供奉給美的犧牲,不該畫出而有意留給觀眾去想象的部分,認為:“內象十飛白=一首詩的全部形象”;此可謂精辟的歸納。作者是以詩人頭腦來研討詩歌理論,因而行文輕妙細膩,娓娓誘人,讀來味道清醇,如飲甘露。
上一篇:《十九世紀波蘭浪漫主義文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十日談》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