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章》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選自《孟子·梁惠王上》。題目是后人所加。宋孫奭《孟子注疏》說:“正義曰:此章言曲籍攸載帝王之道,無傳霸者之事也。”宋朱熹《孟子集注》說:“此章言人君當黜霸功,行王道。而王道之要,不過推其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而已。齊王非無此心,而奪于功利之私,不能擴充以行仁政。雖以孟子反復曉告,精切如此,而蔽固已深,終不能悟,是何嘆也。”清康有為《孟子微·仁政》說:“此章明當推不忍之仁義以保民,保民則在制井田之產,謹孝悌之教也。當戰國時,人心炫于霸功,只知齊桓、晉文,如今日言拿破侖然。故晉《乘》、楚《梼杌》、魯《春秋》所言,皆以齊桓、晉文為主,不知王義久矣。孔子以平世大同為心,其視殺人之民賊,摟伐之武功,乃亂世野蠻之舉,故羞稱之。孟子傳孔子之道,至矯稱不聞霸業,所以黜時君好亂之心,而進之以王者升平之化者,至矣。不然,桓、文之事,人人知之,何至無傳,而孟子不聞也?‘保民而王’一語,包括亂世之治體,有不忍之仁心足王,以一牛之細事,引君當道,善誘至矣。”上海師范大學等九院校《中國哲學史稿》說:“仁政的立足點是‘制民之產’,即給老百姓以私有財產,他叫‘恒產’。‘恒產’的標準是‘八口之家’,‘百畝之田’,‘五畝之宅’。……孟子的‘制民之產’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其思想來源于孔子的富民、惠民思想,但又與之不同。這主要表現在孟子所說的‘民’是小農而不是奴隸,他們有私有財產,并且可以受教育;這對奴隸來說是不可能的。小農經濟在某種程度內,可以說是封建生產方式的基礎。孟子主張發展小農經濟,給他們以最低的生活條件,提高其生產積極性,目的是把勞動力固定在土地上,以鞏固和發展封建經濟。這在當時無疑是一種進步主張。”此篇通過孟子對齊宣王棄霸道、行王道的勸說,系統地闡述了孟子關于王道的理論和具體主張,指出人君只要能善于擴充不忍人之心,就可以施行仁政,所謂“推恩足以保四海”;人君只有使人民生活有保障,才能得到人民擁護,推行王道于天下,所謂“保民而王”。反之,如果以武力求霸,結果必定失敗。孟子的這種理論和主張,反映了他對人民的重視,但他的這種主張在諸侯紛爭的戰國時代是不可能實現的。此篇不僅是宣揚孟子仁政思想的代表之作,而且也比較充分地體現了孟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言辭激切而又詼諧生動,富于文采的特色。在與齊宣王交談過程中,孟子如舟師掌舵,中流自如,隨意所之;但統觀全篇脈絡,方見其是圍繞一個中心展開的:即依據齊宣王的不忍之心,推恩于民以行仁政,最后達到稱王天下的目的。雖然縱擒開合,曲折多變,波瀾迭涌,但一線串珠,線索分明,重點突出。孟子論辯,關于揣測對方心理,誘之入彀,層層突入,機警敏銳,抓住要害,進行駁詰,進而折服對方,一售其說;借助鋪排的句式,造成層波迭浪,氣勢逼人,力重千鈞,具有極強的鼓動性和感染力;文章多處比喻,無不貼切,使平淡的說教成為甚有興味的引導,生動形象而感情強烈,此文“挾太山以超北海”、“緣木求魚”、“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等妙喻,至今仍然活躍于人們口頭之中。漢趙岐《孟子章句·題辭》盛評道“孟子長于譬喻,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誠不為過。
上一篇:《齊晉鞌之戰》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齊物論》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