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鯀禹治水》簡介|介紹|概況
神話篇名。選自《山海經·海內經》。題目是后人所加。晉郭璞《山海經注》說:“息壤者言自長息無限,故可以塞洪水也。《開筮》曰:‘滔滔洪水,無所止極,伯鯀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漢元帝時,臨淮徐縣地踴長五六里,高二丈,即息壤之類也”;“《開筮》曰:‘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也;”“鯀績用不成,故復命禹終其功。”今人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辭典》說:“古神話中,禹系出自鯀腹,確無疑問。至于‘禹母修己,吞神珠如薏苡,胸拆生禹’(《世本》)云云,又是神話歷史化后之說。‘鯀復(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所‘布’之‘土’,當為鯀竊自天帝之息壤。《淮南子·墬形訓》云:‘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是其證。息土,即息壤。古神話中禹治洪水,初亦承其父用堙、填之法。又,《楚辭·天問》云:‘洪泉極深,何以窴之?’王逸注:‘言洪水淵泉極深,大禹何用窴塞而平之乎。’是猶言禹以息壤填洪水。然又云:‘應龍何畫?河海何歷?’王逸注:‘禹治洪水之時,有神龍以尾畫地,導水所注,當決者因而治之也。’此則禹已堙、疏并施。晉王嘉《拾遺記》卷二云:‘禹盡力溝洫,導以夷岳,黃龍曳尾于前,玄龜負青泥于后,’即承《天問》之說。‘黃龍曳尾’,是為疏;‘玄龜負泥”,則為堙。青泥,當為息壤。是禹仍堙疏并舉。禹治洪水可得而言者約有以下數事:一曰會群神于會稽山,殺后至之防風氏;二曰逐共工并殺其臣相柳;三曰得羲皇(伏羲)、瑤姬之助以治水;四曰降伏水怪無支祁;五曰化熊通轘轅山。終乃大功告成,命太章與豎亥步量大地;又鑄造九鼎,使民知神奸。《詩·小雅·信南山》云:‘信彼南山,維禹甸之’;又《大雅·韓奕》云:‘奕奕梁山,維禹甸之’;又《大雅·文王有聲》云: ‘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又《商頌·長發》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禹為人緬懷頌歌蓋久矣。”今人楊公驥《中國文學》說:“通過神話中的英雄形象,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治水方法所造成的不同效果,從而,也表現了一定程度的重視客觀的精神。神話形象地說明:當鯀違反客觀法則治水時,勤勞和決心并不能挽救他的失敗。不難看出,在虛妄的幻想中,內涵著可寶貴的真實經驗和從生產實踐中得來的驚人的智慧”;“通過神話中的英雄形象,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不屈不撓的樂觀的戰斗精神。神話形象地說明:雖然前一代失敗,但后一代就會成功;前人的失敗并非斗爭的結束,而是后人成功的開始;治水成功的禹也正是治水失敗的鯀的肚子里孕育出來的。同時形象地說明了總結前人經驗之必要:認識失敗的原因,即能成功。不難看出,在虛妄和幻想的神話中,形象地表現了人們巨大的信心和毅力以及力求認識客觀的精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全世界各民族中,關于洪水的神話共有一百多種,但是《鯀禹治水》卻是其中最好的一個。因為在《鯀禹治水》治水中,人并沒有逃上‘方舟’,洪水也不是被上帝召回或自動撤退,而是被神化了的英雄,采用人的方式,從事工具勞動,經過艱苦的長年的勞動而‘治平’的。”關于鯀禹治水的神話傳說,《楚辭·天問》、《國語·晉語》、《淮南子·墬形訓》等古代典籍均有記述,而《山海經·海內經》所載此篇乃鯀禹治水神話之大要,較它書更為原始,猶存古神話之本貌。鯀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背叛統治者天帝,盜竊了天帝的寶物息壤去平治洪水;天帝盛怒之下,便派火神祝融把鯀殺死在羽山。鯀死后,禹繼承父親的未竟事業,艱苦奮斗,終于制服了洪水。它形象地反映了原始人們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和渴望認識自然并征服自然的堅定信念。此則神話,氣勢宏偉,想象豐富,塑造人物形象生動感人。鯀禹父子身上所體現的勇于斗爭、不屈不撓、忘我獻身的精神,對后世尤其影響巨大。
上一篇:《魯仲連遺燕將書》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黃英》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