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君》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清黃宗羲作。今人王榮初、蔡一平《清代散文選注》說:“《原君》是《明夷待訪錄》的第一篇。《明夷待訪錄》寫成于公元一六六三年,大膽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官制、立法、學校、選舉、田制、兵制、財政等方面提出了一套改革的辦法。《原君》根據古代傳說和歷史,認為古代君主不僅不是自私自利的,而且能為天下興利除害,而后世的君主卻把天下當作私人的產業,殘酷地剝削以至殺害天下的人,從而得出古人愛戴君主、后人怨惡君主的道理,駁斥了小儒的盲目忠君的謬論;最后指出,后世的君主常常免不了亡國滅家的結局,這也是他們把天下當作私產的緣故。《原君》這樣鮮明有力地向封建最高統治者——皇帝挑戰,向封建政治制度、道德、倫理觀念挑戰,正代表了當時人民對黑暗的封建統治的抗議,從而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了黃宗羲學說的精神和強烈的現實斗爭意義。不過,黃宗羲這些學說中也反映了他的局限性。例如他把‘自私自利’、‘好逸惡勞’看成普遍的人性;又如對古代的君主,他也過分美化了他們。再聯系《明夷待訪錄》中其他各篇來看,他所理想的政體也只是開明的君主專制政體而已。但從《原君》以至《明夷待訪錄》全書的主要精神說,是無疑地站在那個時代的前列的,影響是深遠的。它對二百年后,也就是清末的維新運動和舊民主主義革命運動,在思想上和理論上起了促進作用。”今人徐中玉、全啟華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說:“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君權神授’天經地義,不可移易,而效忠君主則是臣民至死不能違背的倫理觀念。本文作者根據古代傳說和歷史,從探究人君的職分入手,大擔抨擊了 ‘后之人君’ (封建帝王)‘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的家天下思想,揭露他們‘屠毒天下之肝腦’、‘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滿足一己私欲的罪惡,并從理論上駁斥了小儒盲目忠君的迂腐荒謬。盡管作者未能從社會制度上認識產生封建暴君的淵源,而只是在肯定君主制的前提下提出改變獨裁的改良愿望,但是文章敢于向皇帝挑戰的斗爭精神和它所反映的民主思想,則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文章以簡樸流暢的語言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并根據需要,從自己讀過的經典史籍援引了許多古人古事,加以論證,取精用宏,體現出作者學識的淵博和思想之敏銳。尤其是作者列舉被歷代儒者奉為圣明的有關‘民貴君輕’的言語論述作為理論依據,來駁斥小儒盲目忠君的謬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顯得中肯痛快,簡切明了。”原君,即推究做君主的職分、道理。此文論述了君主應該為天下“興利’、“釋害”,揭露并批判封建君主專制者的專橫殘暴,駁斥了小儒盲目忠君的謬論,表現了作者的民主思想。作者公開聲稱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作者錯誤地認為,有生之初,人的本性就是自私自利、好逸惡勞的,同時幻想封建君主能為整個社會服務。論述方法是托古論今,托古是立論的根據,論今是論述的重點,著重批判“后之為人君者’;全文前后照應,脈絡清楚,開頭闡明君主的職分,又以揭示君主的職分作為全文的結束,中間議論逐層深入,條理分明,邏輯性很強;層層對比,以今襯古,揚古貶今,說道理,舉事實,筆鋒銳利,不僅使論點持之有故,而且使文章血肉豐滿,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上一篇:《前赤壁賦》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古風·大雅久不作》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