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鐃歌十八曲》簡介|介紹|概況
《鐃歌》是樂府《鼓吹曲》的一部。漢《鐃歌》本有二十二曲,其中《務成》、《玄云》、《黃爵》、《釣竿》四篇辭已亡,現存十八篇,故后世通稱《漢鐃歌十八曲》。最早著錄于沈約《宋書·樂志》。關于其音樂和曲辭內容。《宋書·樂志》引漢蔡邕《禮樂志》說:“短簫鐃歌,軍樂也,黃帝岐伯所作。以建威揚德、勸士諷敵也。”清莊述祖《漢鐃歌句解》說:“短簫鐃歌之為軍樂,特其聲耳;其辭不必皆序戰陳(陣)之事。”陳本禮《漢詩統箋》說: “按,今所傳《鐃歌十八曲》,不盡軍中樂;其詩有諷有頌,有祭祀樂章。其名不見于《史記》,亦不見于《漢書》,惟《宋書·樂志》有之。似漢雜曲,歷魏、晉傳訛,《宋書》搜羅遺佚,遂統名之曰《鐃歌》耳。”王先謙《漢鐃歌釋文箋正》說:“十八曲不皆鐃歌,蓋樂府存其篇名,在漢時屢增新曲,實為后代擬古樂府之祖。”今人余冠英《樂府詩選》說:“大約鐃歌本來有聲無辭,后來陸續補進歌辭,所以時代不一,內容龐雜,其中有敘戰陣,有紀祥瑞,有表武功,也有關涉男女私情的。有武帝時的詩,也有宣帝時的詩,有文人制作,也有民間歌謠。”關于其藝術特點,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一說:“《鐃歌曲》句讀多訛,意義難繹,而音響格調,隱中自見。”又說:“《鐃歌》陳事述情,句格崢嶸,興象標拔。惜中多不可解。”今按,《漢鐃歌十八曲》是西漢時作品。其中有民間歌謠,也有文人創作。內容十分廣泛。有紀巡行者,如《上之回》;有表祥瑞者,如《上陵》;有記武功者,如《遠如期》;有敘戰陣者,如《戰城南》;有寫愛情者,如《有所思》、《上邪》;有寫游子思鄉者,如《巫山高》;有寫燕飲娛樂者,如《將進酒》;等等。其藝術風格多不一致,但皆為雜言體,句式參差錯落,變化無常,陳事述情,富有奇趣。其中《戰城南》、《有所思》、《上邪》等,藝術成就甚高,歷來傳為名篇。但也有部分作品,文字似有錯訛,不易句讀、理解,疑樂譜中記聲的字混入歌辭內所致。魏晉以后,文人根據漢《鐃歌》篇名作的歌詞頗多。han
上一篇:《漢武帝內傳》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汗明見春申君》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