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朱彝尊
十六字令·尋,簾外無端墮玉簪
尋,簾外無端墮玉簪,籠燈去,休待落花深。
這是《靜志居琴趣》中最短的一首小令。表面看,內容簡單,語言淺近。但仔細玩味,至少有三層含義:尋簪,尋春,尋人。
先說第一層含蘊。詞以一“尋”字領起。所尋找的東西,乃失落在花叢中的“玉簪”:“簾外無端墮玉簪。”“玉簪”,又名玉搔頭,用以束發。“無端”,無來由,出乎意外。“籠燈去”,即點燃燈火,連夜尋找,說明已是夜靜更深時分。“籠”,將燈火用透光的外殼罩住,以免被風吹滅。為什么一定要深更半夜打著燈籠去尋找?“休待落花深。”這是詞中的回答,交待了春深時節,百花凋零。正如宋人張先《天仙子》詞所說:“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當落花把小路鋪滿的時候,失落的“玉簪”將被“落花”深深掩埋,那就很難尋找了。對失落的東西的焦急尋覓,襯托出被“尋”者的極瑞珍貴。“玉簪”,已決非尋常之物了。這是第一層:尋簪。
但是,“尋簪”畢竟比較單純,過于質實,還可作第二層次的理解,即尋春。宋周邦彥《六丑》詞中有“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釵鈿墮處遺香澤”之句。周詞中的“釵鈿”指的是飄落在地上的花瓣,宋詞中的“玉簪”自然也可作相同的理解。“一葉落知天下秋”,小小花瓣的飄墮不也在宣告春天的結束么?再聯系“籠燈去”,更見出詞人對春天的惋惜和追尋。這很自然地使人想到“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海棠》),想到“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鐘猶是春”(賈島《三月晦日送春》)等前人詩中的名句。這是第二層。當然,還可作另一層次的理解,即由簪及人。冒廣生《小三吾亭詞話》談及《靜志居琴趣》本事時說:“世傳竹垞《風懷二百韻》為其妻妹作,其實《靜志居琴趣》一卷,皆《風懷》注腳也。馮夫人令妹名壽常,字靜志,少竹垞七歲。曩聞外祖周季況先生言,十五六年前曾見太倉某家藏一簪,簪刻‘壽常’二字,因悟《洞仙歌》詞云‘金釵二寸短,留結殷勤,鑄就偏名有誰認’,蓋真有本事也。”如果聯系本事,從金簪想到玉簪,則這首詞又不僅為尋春之作,而是對失落的戀情的追尋了。
宋人張炎《詞源》曰:“詞之難于令曲,如詩之難于絕句,不過十數句,一句一字閑不得。”這首詞偏又是詞中最短者,只四句十六字,卻字字敲打得響,逐層寫來,戛然而止,自然而然,備具有余不盡之意,實在難能可貴。
上一篇:(清)丁淑媛《十六字令·聽,窗外如何月有聲》原文賞析
下一篇:(唐)韓偓《生查子·侍女動妝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