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清照
怨王孫·湖上風來波浩渺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李清照的詞,常以清新樸素的語言細膩地表現出她對周圍事物的感觸,抒發她的情感。這首《怨王孫》詞便是“以淺欲之語,發清新之思”(清鄒祇謨《遠志齋詞衷》)的佳作。
詞以深秋景色為描寫對象,通過對秋景的描繪,表達了作者陶醉于山水風光之中的歡欣心情。“湖上風來波浩渺”,但見秋風起處,碧波萬頃,一望無際。氣象開闊,令人頓覺秋高氣爽,神情為之振奮。同樣是寫秋風、水波,南唐中主李璟詞曰:“西風愁起綠波間”(《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便給人以低沉衰颯之感,只覺秋意襲人,愁情滿懷。而此詞的首句雖也寫秋風、水波,但自有一種高爽之氣,令人感到作者寫此詞時自是別有一番胸襟,絕無絲毫悲秋傷時之意。“秋已暮、紅稀香少”,點出時節已至深秋。天氣轉涼,西風漸緊,自然界早已過了繁花似錦、花香馥郁的季節。“紅稀香少”,正抓住了“秋已暮”這一時節的景物特征,給人以切實的暮秋之感。自然界雖然花落香消,但仍然有令人賞心悅目之處。“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沒有悲愁,卻有一種輕快愉悅的情緒在感染著你,作者在這里用“說不盡、無窮好”這樣淺近的口語直接表達了她對山水自然的喜愛,令人感到親切自然。然而直中有曲,不說人對自然的喜愛,卻說“水光山色與人親”,這就使自然景物帶上了人的情感,物我兩接,越發顯示了人與自然的融洽和諧,作者的陶醉心情于此可見。
下片仍是寫湖中秋景,角度卻與上片有所不同,上片是從總體上概括地寫,下片則選取了眼前所見的有代表性的一二景物著意點染,使暮秋景象更為具體,也更顯示出上片所云“說不盡、無窮好”。“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蓮子長成,荷葉已老,沒有衰敗之感,卻有秋于特有的成熟之美;露洗蘋花汀草,又使這一切染上了清幽的色彩,也暗示了時間是在清晨。秋日美景,使人優游賞玩,產生無限依戀之情。時光流移,不覺暮色漸濃,寒意頓起,在郊外游玩了一天的游人們這才依依不舍地紛紛歸去。“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棲息在汀渚上的水鳥對陸續歸去的人們不屑一顧,仿佛是在怨恨人們歸去太早。這樣結尾,妙趣橫生。分明是人不得不離去因而怨恨歸早,卻偏偏說水鳥恨人歸早,用擬人化的手法,將人之情感投射到水鳥身上,寫來生動曲折,別有情趣。此外,古人常用與鷗鳥交游來形容置身于天地之間、不用心機、無憂無慮的隱居生活,此處寫鷗鷺的通人意,似乎也暗含了人與自然渾然一體、親密無間之意,因而更顯得作者陶醉于山水之中時心境的恬淡寧靜、怡然自得。
李清照詞多用白描手法,描寫細致生動,不追求辭藻的濃麗,且善用口語、俗詞,而又顯得超凡脫俗,別具一格,使人從中得到充分的美的享受,欣賞此詞便能體味出這些特點。
上一篇:(清)顧春《早春怨·春夜》原文賞析
下一篇:(五代)李煜《玉樓春·晚妝初了明肌雪》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