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導師·席慕蓉》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孩子們的幼年,是一片寬闊的原野,你可以在上面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你也可以在原野上放一把野火。透過這團野火,孩子的世界會變得更多彩,更有生命力。孩子是你的,雖然他往后的歲月要靠他自己,但是,在這最初的幾年,在他依偎在你身旁的這幾年,他完全要靠你。靠你供給他所有的經驗、所有的知識、所有的有關美的記憶。
讓我們來做他的“美的導師”。
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徑,我們先從最容易,最直接的做起。就是:多帶他們接近大自然。
觀察兒童畫,我們可以發現,越年幼的孩子,對自然界的向往越大。他們作畫的題材雖然以小我為中心,但是,每一張圖上,總不會忘記加上一個太陽公公、一座山或者一朵小花。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創作的泉源,孩子們有一顆敏銳易感的心,幼年時一切的記憶都會深深地留在心中。一天、兩天,一年、兩年,表面上也許看不出來有什么不一樣,不過,我可以向你保證,你的苦心和你的努力絕對不會白費的。
至于如何培養這種接觸呢?我想,從嬰兒能夠出戶接受日光浴時便可開始了。當然,假如你相信胎教的話,那么,你可以開始得更早。假如家居在鄉下,或者近郊,那比較沒有問題,但是假如家居在鬧市里,做母親的就要稍微辛苦一點了。
有一位女作家,在孩子幼時,因為家居在臺北植物園附近,她常常帶著孩子去散步。在散步時,總會教年幼的孩子辨認一兩樣植物,除了辨認名稱以外,還仔細觀察花、葉、枝的不同。孩子長大以后,母親逝世了,這個孩子在追念母親的文字之中承認:雖然和母親度過了很多快樂的時光,但是最難忘的,仍然是幼年時在植物園中的散步。
試想一下,一個年輕的母親,牽著幼兒稚嫩的小手,在綠蔭深處漫步,這個行動的本身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母親從其中也能得到很大的快樂,更何況幼小的敏感的心靈呢?
也許有些母親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第一沒有時間,第二家不住在植物園附近,第三散步是需要閑情逸致的,生活這樣緊張,工作這樣繁重,哪能天天帶孩子散步。給他們吃,給他們穿,就已經很費力了。
《中國母親底書》的作者張天麟先生,說了句很發人深省的話:
——中國不患物貧而患心窮。
“心窮”!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中國人很愛貼標語:“現在的兒童,就是將來的棟梁。”“兒童是民族的幼苗”。每個成人都會點頭稱是、并且都深信不疑。但是,卻沒有人、沒有多少會注意到兒童的心靈的充實。沒有灌溉的幼苗會長得好嗎?
其實,兒童所需求的,我們很容易就可能使他們滿足。就像一天工作完畢后,你可以帶孩子們在附近散一下步,在陽臺上澆一下花。也許一天只要十分鐘,假如不能天天實行的話,哪怕一個星期兩次,一次也行。讓孩子們和你一起觀察這個世界,讓大自然走進他們心中。
孩子們會知道感激的。
作者是著名詩人與畫家。以她的身份與修養,來談“美的導師”這樣的話題,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教育宜從兒童幼年開始,美的教育也不例外。文章一開頭,便連用妙喻,把孩子的幼年比作“一片寬闊的原野”,當家長的可以在這原野上栽植花草,也可以“在原野上放一把野火”,為的是讓孩子今后的世界變得更加五彩繽紛,更有旺盛的“生命力”。作者的這番提醒,絕非多余。時下的一些家長考慮更多的往往是孩子的衣食營養,偏偏忽略了孩子審美的精神食糧。兒童的成長猶如作物的生長,耽誤了恰當的季節,便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人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他們也應當是孩子的第一個“美的導師”。作者提出忠告:孩子終究要離開父母而去,因此,當父母的要趁孩子依偎在自己身邊的幾年,抓緊進行美的教育。
文章用更多的篇幅給父母們提出建議,怎樣做孩子“美的導師”。
美育的方法與途徑不勝枚舉,但作者強調,最容易、最直接的莫過于帶孩子“接近大自然”。作者指出,兒童對大自然有著天然的親近與向往。在他們的畫上,“總不會忘記加上一個太陽公公、一座山或者一朵小花”。在當今時代,作者所提出的這一美育途徑實在不容小視。時下社會已經進入了如專家所說的“圖像時代”,孩子從小接觸的多為影視、畫書上的“圖像”,他們已經遠遠離開了大自然。在圖像上,花朵沒有撲鼻的香味;森林沒有濕潤的空氣;瀑布不能使人感受到水珠的清涼;小鳥不能成為人們親近的朋友。天長日久,孩子的感覺會變得遲鈍,心靈會變得迷濛,想像的天地也會日漸萎縮。因此,帶領孩子和大自然親近就顯得更加不可缺少了。
然而,在現代都市,要讓孩子親近自然又談何容易。作者以臺北的一位女作家為例,說她總是不厭其煩,不顧辛勞,常常帶孩子到植物園附近散步,教孩子辨識花草,觀察枝葉。“一個年輕的母親,牽著幼兒稚嫩的小手,在綠蔭深處漫步,這個行動的本身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這幅圖畫會永遠留在孩子的記憶之中。
許多父母往往借口生活緊張,工作繁忙,而不能如此去做。針對這種情形,作者在文中引用張天麟先生的話:“中國不患物貧而患心窮”,從而苦口婆心地告誡父母們,不去關注“心靈的充實”,孩子就會如同“沒有灌溉的幼苗”,不會生長。作者認為,與自然親近不在時間長短,也不拘具體的形式,“帶孩子在附近散一下步,在陽臺上澆一下花”,都無不可。如果不能天天如此,“哪怕一個星期兩次,一次也行”。也許一天、兩天,一年、兩年,還看不出什么效果,但可以確信父母在孩子心中播下的美的種子,總有一天會發芽、長葉,長成參天的大樹。
這篇散文如與人促膝深談,娓娓說來,樸實無華。文中誠懇的態度、樸素的語言、熱切的忠告,一定會打動無數父母的心。
上一篇:《母親,你是中國最根深的力量·葉維廉》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漫語慢蝸牛·梁錫華》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