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日·蕭軍》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你自己說過:
“我是一頭牛,吃的是草,擠出的卻是血和乳!”
是的,我們在過去和現在,全是吃著你的血和乳在生長著,你也甘心作這樣一頭牛!雖然你的肌肉是一天一天地只有減少沒有增多;你的血和乳為了過量的需求一天一天地艱難起來;你的骨骼透露,毛皮脫弛……可是你對自己并沒有憐惜!還是這樣快慰的呼叫著:
“來呀!請吮咂盡了最后的一滴!不要為我憐惜!”
先生!我們在這里痛哭,不是在哭你!是在哭我們自己!我們還沒有長成,而喂養我們的源泉卻涸竭了!我們真的要作個營養不良的孩子在這世界上生長了么?
十月十五日我同河清去看你——那是我回到上海的第三天——在歸來的途上我向他說:
“他好得多了!比較我離開上海的時候,好像還胖了呢!”他也同意了我的觀察,卻說:
“你說話的聲音還是太大啊!你的聲音一大,他的聲音也要跟著大……現在他恐怕還吃不消哪!”
“是的……因為我一看到他好好的坐在椅子上,也不再那樣痰喘咳嗽……一興奮……竟忘了他的病!因為自己是健康的……耳朵又有點沉……唯恐別人的耳朵也沉,不覺就要把聲音放得大了點……!”
我向河清解釋著,同時自己在心里也下了這樣的決定:——下次再不要這樣了!
可是下一次,下一次……我再看到你,你已經是安寧地睡在床上!我的聲音即使再粗魯和高大一點,你能聽到嗎?雖然那時我摸到你的手腕,還有著生人似的溫熱!你的額卻早已冰涼!
一直到現在,我還不相信你真的是死了。這簡直是一個幻景!雖然我曾一直看著你埋入了地穴,卻總以為你還是仰坐在你桌邊的藤椅上:一面吃著煙,一面從那個圓筒似的,沒有尾巴的白色日本瓷的小茶杯里一口一口地在吃茶!
那天,有人送給你一座約二寸高的木頭的雕像,你的孩子爬在桌子上,吃著石榴問著你:
“這是爸爸么?”
你的夫人從外面走進來也問:
“這雕的是你么?”
“喔……我那配!……這是高爾基!……”說著你笑抖著胡子,把那小像輕輕地放在身邊的桌子上,又使那小像的臉,轉向著自己,端詳著說:
“雕得還很好!簡單……這是‘立體派’呢!……”說著你又把頭依靠在藤椅的枕托上,眼睛看著頂棚,思索似的繼續吸著煙;接著又欠起身子呷了一口茶。……
我那天,從北方曾為你帶來了五個石榴和一點小米,我說:
“我順路,曾去了幾個打魚和曬鹽的地方……曬鹽的人全是光著屁股。也到一個日本人經營的炭坑里去過一次……回來在路上還上了一次泰山……你去過泰山嗎?”
“我只是在外面看看……我是瞧不起泰山的……”
“孔老二小天下的地方我也見過了……還沒有到全山三分之一的地方他就小起天下來了……!”
“孔老二他是沒有見過‘山’的……”
記得,從先你曾向我說過:西湖是應該填掉的,不然一到春夏天,那些個穿長衫拿涼扇的“名士”們,在湖濱搖來擺去……看起來怪難受!他們真不知道這是個什么世界,什么國家……。這次我卻不曾問你,是否應該把泰山也刨掉,省得那些希望“名垂不朽”的臭蟲們,在石頭上題詩留句,把很好的石頭挖鑿得亂七八糟。
“為了貪便宜……我還買了幾張碑拓呢!”
“那上面恐怕是沒有什么好碑的。”
“我是不懂,也不管好歹……只是覺得好玩便買了兩張……我還給你帶來一個一角錢的‘泰山石’筆架……今天忘了……沒帶來……”
“那不忙……不忙……”
不忙!不忙!……當我把這筆架拿給你,你已經睡在靈床上!
高爾基!他是到了應該死的時候了!他眼看到了他所希望的國家,眼看著祖國的人民全數解除了奴隸的鐐銬,踏上了真正人生的大路,也看到了大量的堅強的他的事業的承繼者……!而你呢……?
先生:你的“死”是一把刀——一把饑餓的刀!
深深地插進了我們的胸槽;
我們要用自己和敵人的血,
將它喂飽。
《十月十五日》是蕭軍紀念魯迅先生的一篇祭文。
這篇散文以“十月十五日”作為題目,看似平淡、無奇,其實寓意極深。這一天是蕭軍與魯迅先生交往以來的最后一天,對蕭軍來說,這一天的交談,這一天的情景是刻骨銘心的,從這一天里也可看到蕭軍與魯迅先生特殊的友誼和感情。
作者回憶了“十月十五日”回上海看望病中魯迅的情景,自然流露出作者對魯迅先生誠摯的愛和他們之間篤厚的情感。蕭軍是一個粗獷、豪放、不拘小節的東北人,有時言行中不免露出“粗魯”的本色,看見魯迅先生坐在椅子上病情好多了的時候,一興奮,竟忘了魯迅先生的病,說話聲音不覺放大了。而魯迅先生確是喜歡蕭軍的真誠、率直,這也反襯出魯迅先生與人為友是以真誠為基礎的。
這篇散文充分表現出作者與眾不同的個性,這不僅僅體現在文風上,更體現在他與魯迅先生的情感交流上。雖然作者自身帶有一種“粗魯”性,可是對魯迅先生言談舉止的觀察是極其細致的:看到魯迅先生喝茶用的是沒有尾巴的圓筒似的白色日本瓷的小茶杯;從泰山回來給魯迅先生帶來一個泰山石筆架;追憶魯迅先生平日仰坐在椅子上的神情;魯迅先生雖已安寧地“睡在床上”,用手摸著魯迅先生的手腕感到仍有生人似的溫熱……就這樣,作者隨敘事的描繪直露出和魯迅先生與日俱增的真摯情感。
在這樣一篇短文中,作者用太多太多的寫實來記寫自己熟識的魯迅,與此同時也充分展示了魯迅先生所具有的人格感召力。魯迅先生曾說過自己是“一頭牛,吃的是草,擠出的卻是血和乳”,這正是魯迅先生“孺子牛”的精神人格寫照。而正是在這種人格的直接激勵下,作者成了一名“魯門家將”,并把魯迅先生的死比喻成一把“饑餓的刀”,“深深地插進了我們的胸槽;我們要用自己和敵人的血,將它喂飽”。作者接過了魯迅先生的誓言,也接過魯迅先生的筆,同樣地用“一個戰士的血和骨”去同一切黑暗勢力,同一切蔑視他的敵人進擊、戰爭,顯示了一個魯迅先生寄予希望的“橫眉冷對千夫指”活生生的形象。
在這篇短文里,更能體現魯迅先生人格魅力的是他所具有的歷史文化認識和文學觀念的感受。不計其數的人寫過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談及他的文學、文化、歷史以及他的學術觀點,如果在這篇祭文中再提及這些內容,讀來不免有些沉悶、乏味,何況又不合祭文所寄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情愫。作者在這篇散文里以一種側寫的方法引出俄國文學家高爾基和中國的至圣孔子,很巧妙地把魯迅先生的學術問題與魯迅先生的人生觀、世界觀、人格魅力結合起來,從一個側面烘托出了魯迅先生的思想品格。魯迅先生毫不掩飾對高爾基的崇拜,襯托出他的價值取向,也使讀者自然體會到作者隱喻著魯迅先生與高爾基有著相似的人格魅力。文章提及孔子登臨的泰山是魯迅先生所瞧不起的,那是皇帝封禪之地,是人文墨客摩崖石刻之處;西湖是魯迅先生說應該填掉的,那是“名士”們搖扇納涼休閑的場所,西湖歌舞、暖風沉醉,最后“直把杭州作汴州”。魯迅先生對于只關心自己情趣,置國家于人民的憂患而不顧的文人名士感到十分的激憤,以此折射魯迅先生對國家和人民的關注及憂國憂民的高尚人格,并與文人名士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也暗示了魯迅先生的反對舊文化,提倡新文化的文化觀,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名闖將。作者正是通過這樣的細節描寫,直接深入到文化涵義的底蘊,以突出魯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這篇祭文,形散而神不散。平直之中,明白地表現主題。全文充滿著對魯迅先生的悼念之情,語言樸素、真切、暢達,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上一篇:《北京的茶食·周作人》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賣書·郭沫若》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