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草·王石祥》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枝條如鋼絲,
根須似鐵爪。
頂沙的葉,生得壯,
迎風的桿,長得俏。
是翻滾在沙海的浪花?
是蹦跳在浪尖的海鳥?
旱不死,壓不倒,
甘愿給駱駝作飼料。
吃一茬,長一茬,
新芽總在心中冒。
變成了駝上的絨?
變成了駝上的膘?
戰士訓練搞潛伏,
鉆進草叢不見了!
軍裝和草色一樣綠,
風吹草低見槍刀。
駱駝草像不像潛伏哨?
潛伏哨像不像駱駝草?
誰說沙漠無綠洲?
駱駝草組成了翡翠島;
誰說春風不度玉門關?
戰士到處春天到。
駱駝草是沙漠的迎春花,
戰士是祖國的布谷鳥。
1973年
這是一首以駱駝草象征解放軍戰士,贊美駱駝草,更贊美戰士的詩。
詩的第一、二節寫駱駝草。贊美它的健壯、挺實、堅韌、活潑。不怕大風刮,不懼砂粒打,像翻滾的浪花,像蹦跳的海鳥,只幾筆就把駱駝草寫活了。駱駝草還有人的靈性、高尚的奉獻精神:“甘愿給駱駝作飼料。吃一茬,長一茬,新芽總在心中冒。”在這里駱駝草是歌頌的對象,也是一種象征物。象征是“自然的人化”的一種形式。它的本質在于暗示性。黑格爾指出:“象征所要使人意識到的卻不應是它本身那樣一個具體的個別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義。”(《美學》第二卷)駱駝草作為一種象征物,有“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義”,讀者可以聯想得很多,但詩人究竟何所指呢?這在第三節里作了回答。
詩的第三節寫戰士。戰士訓練搞潛伏,鉆進駱駝草叢里不見了。“駱駝草像不像潛伏哨?潛伏哨像不像駱駝草?”以比喻兼設問的形式說出,原來駱駝草是在象征我們的戰士,比喻我們的戰士。
詩的最后一節,用駱駝草與戰士互相映襯,進一步歌頌了解放軍戰士給邊疆帶來了春天。“駱駝草是沙漠的迎春花,戰士是祖國的布谷鳥。”這一節博喻用得好,前四句的設喻是“駱駝草”組成“翡翠島”組成“沙漠綠洲”,“戰士”到來“春天”到、“春風”也到;后兩句又把“駱駝草”比作“迎春花”,把“戰士”比作布谷鳥,這都是很貼切、很新鮮的。
此詩寫得很精美。它的象征物用得好,比喻也很巧妙,而且由象征到比喻,使詩的意蘊由不確定到確定,由隱匿而明顯,有一個漸進的自然的發展過程,容易使讀者接受和信服。這首詩的章法整飭:每節六句,前四句提行,后兩句壓行。句式多樣,有對偶句如“枝條如鋼絲,根須似鐵爪。頂沙的葉,生得壯,迎風的桿,長得俏。”還用了一些排比句,如“是翻滾在沙海的浪花?是蹦跳在浪尖的海鳥?”“變成了駝上的絨?變成了駝上的膘?”這些疑問的口氣比肯定的口氣更發人聯想,更富有意味。
上一篇:《駱駝·郭沫若》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騎馬掛槍走天下·張永枚》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