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人·唐祈》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看啊,古代蒲昌海邊的
羌女,你從草原的哪個方向來?
山坡上,你像一只純白的羊呀,
你像一朵頂清凈的云彩。
游牧人愛草原,愛陽光,愛水,
帳幕里你有先知一樣遨游的智慧,
美妙的笛孔里熱情是流不盡的乳汁,
月光下你比牝羊更愛溫柔地睡。
牧歌里你唱:青春的頭發上
很快會蓋滿了秋霜,
不歡樂的生活啊,人很早會夭亡
哪兒是游牧人安身的地方?
美麗的羌女唱得憂愁;
官府的命令留下羊,驅逐人走。
新詩中也有一些邊塞詩人,唐祈就是其中最早的一個開創者。他早期的一些詩作,如《蒙海》、《回教徒》、《穆罕默德》、《故事》、《游牧人》,尤其是他筆下的一位達賴——,倉央嘉措的情歌,就有著《圣經》上《雅歌》的天真,1946年在《文藝復興》等刊物上出現時,就像給當時的詩壇吹來一陣清風;至少,我是十分驚異的,驚異于他那種風格的清俊飄逸,明麗新鮮。他的《詩第一冊》出版后,我的長篇評論《嚴肅的星辰們》首先就評論了他這本包括了一些邊塞詩作的精品選集,認為“一語天然萬古新”。
在四十年代初,唐祈在西北聯大讀書與工作期間,曾多次去甘肅、青海一帶游牧地區旅行,接觸不少少數民族,這些新邊塞詩有些就作于那時,有些是不久后追憶寫出的。當時他愛用十四行的樣式來寫詩,由于中西文字不同,他認為要建立中國式的十四行詩,不能照搬西方的頓與格律,但又要汲取精練的形式,因而葉韻、音頓組織比較自由,但節奏與最后兩行的結語仍近于莎士比亞式的十四行。《游牧人》就是個例子。這首詩分四個詩節,前三個詩節是四行一節,第二、四兩行押韻,最后一節是一韻的兩行;可第一、三兩行,只有第三詩節葉韻;而且,每行的音頓有三個、四個、五個、六個的,不是統一的五個或四個,比較自由、靈活,有一種《雅歌》般的真摯、明朗。詩第一行中的古代蒲昌海,即今新疆東部的羅布泊,古代是羌人(藏族的祖先)聚居過的水草豐美的綠洲地帶,河西走廊與青海一帶的羌人,藏人常在那兒往來游牧,豢養牛羊,詩一開頭,就以“古代蒲昌海邊的羌女”,引起了我們的歷史聯想,又以一問:“你從草原的哪個方向來”?加上“你像一只純白的羊呀,/你像一朵頂清凈的云彩”兩個明喻暗示了她是一個牧羊的少女,那么純潔又天真。下面的第二詩節是全詩中最有光彩的詩,一開始就抒說“游牧人愛草原,愛陽光,愛水”,直接點出了游牧人逐水草而居的開朗性格,接著又抒說“帳幕里你有先知一樣遨游的智慧”。先知是古代的哲人、預言家,也往往是詩人,古希伯來的歌人們寫的牧歌是“歌中之歌”,可也往往蘊含有單純的哲理與預言家的睿智。詩人唐祈說我們的游牧人也有這樣的遨游者的睿智,她美麗的笛孔里有流不盡的乳汁一樣的熱情,說她牝羊更愛在月光下溫柔地睡。第三個詩節抒寫她在牧歌里唱出她的心底的憂郁。當時青海、河西、寧夏一帶是豪門馬家的天下。自清末馬福祥投靠左宗棠屠殺自己的同胞,馬家的騎兵一直橫行到四十年代末,馬鴻逵、馬步青、馬步芳這三馬就是當時兇惡的霸王,他們的榨取是封建性的赤裸裸的野蠻掠奪,因而在他們統治下的牧人們,生活是悲慘的,少女們的青青頭發很快會變白,蓋滿秋霞,“哪兒是游牧人安身的地方?”這憂愁的郁郁之感是天真地,也是深沉地抒寫出來的,單純而又雋永,耐人尋味,有一種原始牧歌的情調。最后這兩行寫得較為匆促,有些草草收束的意味,說美麗的羌女唱得那么憂愁,她擔憂的事果然來了,馬家的官府命令留下羊,把牧人趕走!這應該說是莎士比亞式十四行詩的一個缺陷,要在短短兩行內作出結束,無法從容作最后的抒唱。
唐祈的這首詩應該說是四十年代最美的抒情詩之一,當時評論家劉西渭(李健吾)是《文藝復興》的主編,發表了這一組詩作后,就對詩人說:“你是最早直接接觸少數民族的詩人,才能寫出這樣最抒情優美的詩來!”的確,他這首詩是浪漫蒂克的感情與現實主義的精神結合得很好的作品,就邊塞詩來說,到目前為止能超過它的還是不多。
[作者原注] 羌女,即羌族少女。
上一篇:《游子謠·戴望舒》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湘繡被面·[臺灣]向明》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