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架設了這條超高壓送電線·邵燕祥》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大踏步地跨過高山,
跨過河流、洼地和平原,
跨過農業合作社的田野,
跨過重工業城市的身邊;
跨過陰雨連綿的秋季,
跨過風刮雪卷的冬天,
跨過高空,跨過地面,
大踏步地跨過時間……
——請問是誰,
在自己可愛的國土上,
架起了第一條
最大的超高壓送電線?
我——們!
天上的太陽雖然溫暖光明,
它只照白天不照夜晚,
它不能代替千萬雙手,
推動千萬個齒輪旋轉;
正是我們的這條線路
使燦爛的燈火更加燦爛,
策動著我們工業的駿馬
日夜不停地朝前趕!
——澆灌混凝土基的時候,
是誰,把自己的心血也澆進里邊?
那萬噸的鋼筋、鋼板和鋼架,
是在誰的手中這樣聽話服軟?
是誰,在高山塔頂上干話,
背上的冰霜汗水凝成一片?
是誰,讓那九百多座鐵塔
好像九百多親熱的弟兄,
手拉著手,肩并著肩,
幾百里站成陣,好不威風!
我們!
正是我們!
我們是組塔工人。
我們是放線工人。
我們是用手工作的人,
又是用心工作的人。
我們的名字寫在任務書上,
我們的任務已經提前完成!
——是誰,用自己凍裂的手
來回撫摸冰涼的塔身?
當電線嗡嗡發響的時候,
是誰,像聽到了朋友的聲音?
通上電,那電燈刷地亮了,
是誰,像望見了親人的眼睛?
是誰,這樣留戀地告別了工地,
又要去參加新的工程?
我們!
我們!
正是我們!
偉大的同代的同代,
偉大的后人的先人。
在我們每一步腳印上,
請你看社會主義的誕生!
1954年1月29日
五十年代初期,我國經過經濟上的恢復,開始實現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東北地區由于發展生產,極需要動力。這樣就在短短的時間里,通過電力工人的雙手,架設了一條橫貫東北腹地的超高壓電線。詩人以此事件為背景,滿懷激情地歌頌了架線工人,反映了他們意氣風發的精神面貌,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精神。
反映工業題材是詩歌創作的一個新課題。此詩以物喻人,一出手就不凡:“大踏步地跨過高山,/跨過河流、洼地和平原,·/跨過農業合作社的田野,/跨過重工業城市的身邊;……”一種不可阻擋的氣勢撲面而來,這既是寫高壓線鐵塔,又是寫架線豎塔的工人群體,一種贊美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間。似乎每座鐵塔就是勞動者自己,屹立在大地上,又向著我們大步昂然地走來。后面幾節,揭示了架設這條超高壓電線的重要意義,接連用了設問的句式:“是誰,在高山塔頂上干活,/背上的冰霜汗水凝成一片?/是誰,讓那九百多座鐵塔/好像九百多親熱的弟兄,/手拉著手,肩并著肩……”既描繪了架線勞動環境的艱苦,又抒發了工人不怕艱苦困難的豪邁之情。當詩句發展到“是誰,用自己凍裂的手,/來回撫摸冰涼的塔身?/當電線嗡嗡發響的時候,/是誰,像聽到了朋友的聲音?……”架線工人對他們勞動果實的鐘愛珍惜,通過這幾個形象細節,充分揭示出來。這是詩人觀察到的,也可能是詩人通過想象描繪出來的。整首詩大處落筆,小處著眼,大小結合,渾厚實在。在格式上,采用一節問,一節答。而每節回答,從“我——們!”到“我們!/正是我們!”進而更肯定的是:“我們!/我們!/正是我們!”語調鏗鏘,感情堅定,語氣一節比一節重,表現了架線工人堅強的信心和勇往直前不可阻擋的力量。
另外,這首詩在排列形式上也有其特點。詩人為了“希望配合消息在廣播中朗誦”(邵燕祥《晨昏隨筆》),就采用大回旋的反復詠嘆的形式,通過第一第二人稱交替問答不斷開掘、遞進,以至于進入高潮。這樣能夠緊扣讀者的心弦,欲罷不止,使讀者獲得感情上的滿足,受到鼓舞。由于人稱互換,內容變化,朗誦者的語氣就可以得到調節,收到跌宕起伏的藝術感染效果。
上一篇:《我從CAFE中出來……·王獨清》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小溪·陸志韋》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