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作者及版本述略
禪宗是最為典型的中國化佛教宗派,六祖慧能(638~713)是禪宗的實際創立者。慧能“一生以來,不識文字”,其傳法記錄及生平事跡經由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為《壇經》。“壇”,指法壇、戒壇;“經”,是將慧能說法內容比作釋迦牟尼所說的佛經。《壇經》是禪宗的基本經典,而且在佛教史上,《壇經》是唯一一部除釋迦牟尼說法之外被尊稱為“經”的佛教典籍。
慧能,也稱惠能,因久住曹溪弘法而被稱為“曹溪大師”“曹溪古佛”,其禪法也被稱為“曹溪法門”。俗姓盧,其父行瑫官于范陽(今河北涿州市),后左降遷流嶺南新州(今廣東省新興縣)。慧能生于嶺南,早年喪父,家境貧寒,與母相依為命,靠賣柴為生。24歲時于市偶聞一客誦《金剛經》,“心明便悟”,遂辭母前往湖北黃梅參禮五祖弘忍。后弘忍為付法衣,命眾弟子作偈以見。神秀上座之偈被弘忍評價為只到門前,尚未見自本性。神秀所作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所作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惹塵埃!”但在惠昕本以后的各本《壇經》里,“佛性常清凈”被改為“本來無一物”。惠能之偈得到弘忍認可,并因此而密受法衣,成為禪宗六祖。慧能得法后,為防人爭奪法衣,領弘忍之訓,南歸隱遁,混雜于農商編人之中,前后共16年。39歲至南海(今廣州)法性寺遇印宗法師,正式落發出家,并在法性寺的菩提樹下為眾人開法。翌年,至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寶林寺弘法,前后36年。先天二年(713)入寂,春秋七十有六。慧能生平除了生卒年古今從無異說外,其他特別是慧能參禮五祖弘忍和出家開法年代,佛教史上記載出入很大。上述慧能生平采用潘桂明的考證(參見潘桂明《壇經全譯》,巴蜀書社,2000年版,前言第10~12頁)。另也可參考印順法師的考證(參見印順《中國禪宗史》,廣陵書社,2008年版,第122頁)。
《壇經》在歷史上有許多版本,這間接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禪宗思想的演變。其中,真正獨立、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四種:
(一)敦煌寫本。大約抄寫于唐末至宋初,是目前發現的最古的版本。全稱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卷,經文不分章節品目,約12000字左右,是《壇經》的早期形式。迄今為止,敦煌寫本《壇經》有四種:其一,敦煌本(斯坦因本,現藏于倫敦大英博物館,編號為S.5475);其二,敦博本(1943年向達于敦煌發現、現藏敦煌博物館的寫本,編號為敦博077);其三,北圖本(北京圖書館收藏本);其四,旅博本(原旅順博物館收藏本)。其中,敦煌本自身字跡混亂,錯訛過多,現行各種校本都仍有不夠完善之處;北圖本殘缺不全,非完整寫本,且脫寫較嚴重;旅博本已佚,現僅見首尾各一頁;相較之下,敦博本的抄寫比其他諸本都要規范,不僅錯、誤、訛、脫、衍少,而且在用字的選擇方面,比敦煌本更為準確、簡明,因而具有更高價值。
(二)惠昕本。由北宋初年惠昕改編,經胡適和鈴木大拙考證,成書于北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名《六祖壇經》,上下兩卷,共11門,約14000字。后傳入日本,經興圣寺翻刻,又稱興圣寺本。
(三)契嵩本。雖未署名,但一般認為是北宋契嵩的改編本。名《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3卷(現存本一卷),共10品,約20000余字。
(四)宗寶本。由元代宗寶編訂,名《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不分卷,共10品,約20000字。明代以后流傳最廣,幾乎成為《壇經》的唯一流通本。
因敦煌寫本《壇經》年代最早,所以一向受學術界重視。日本學者矢吹慶輝1923年于倫敦大英博物館發現敦煌本,經校寫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八卷。另有日本學者鈴木大拙1934年的校訂本,該本參照和利用了日本興圣寺本,在分全文為57節的基礎上,加以校注,撰文解說,改正了敦煌本的一些明顯錯誤。國內學者郭朋的《壇經校釋》,以鈴木校本為底本,并糾正了鈴木的某些失誤,提出了作者的見解,在國內學術界影響較為廣泛。另楊曾文以敦博本為底本,在鈴木、郭朋兩種校本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推動了《壇經》的研究。此外,潘桂明《壇經全譯》的附錄部分有校注的《壇經》原文,該校注以敦博本為底本,參以敦煌本、北圖本、旅博本,并吸收了楊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壇經》、李申《敦煌壇經合校》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學術價值。
上一篇:《四書章句集注》的形成過程與解經特色
下一篇:《壇經》的佛學背景及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