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謂性
【題解】
本則選自《禮記·中庸》。
天命之謂性(1),率性之謂道(2),修道之謂教(3)。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4),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5),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6),謂之和(7)。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8);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9)。致中和,天地位焉(10),萬物育焉。
【注釋】
(1)天命:天賦,指人的自然稟賦。朱熹《中庸章句》:“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3)修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4)戒慎:警惕謹慎。(5)見(xiàn):顯現,明顯。(6)中(zhòng)節:符合禮義法度。(7)和:無所乖戾,不違背情理法度。朱熹《中庸章句》:“發皆中節,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8)大本:根本;事物的基礎。(9)達道:公認的準則。(10)位:安于所處的位置。
【導讀】
人的天性是善,由善而生仁義禮智信,而生高山景行之德、浩然長存之氣、頂天立地之骨,所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但人卻常因外界的誘惑而背離善良的本性,需要虛己、自省、戒懼、慎獨,從而去外誘之私、固本然至善。顯然修養過程中態度須“至誠”,心地“至誠”才能達到圣明的境界,成就人生。不要認為自己處在別人“不睹”、“不聞”的環境中,就可以做失德之事,須知隱秘細微的東西最終會通過結果顯現出來,昭示于人。慎獨不僅是一種自律,更是一種人生境界,一種坦蕩的襟懷。而人性本善的最高表現形式就是“中和”,就是本著善的原則而恰到好處地行為處事,達到和諧完美的境界。中是美德,過和不及都是惡的表現。只有人人追求中和的境界,才會迎來“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理想世界。
【思考】
1.為人須慎獨。不慎獨的結果會怎樣?結合生活中的事例談談你的看法。
2.“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里的“節”包含哪些內容?
上一篇:君子有諸己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莊子·人間世》心齋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