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德·西卡
意大利電影導演、演員。出生在意大利索拉的一個法官的家庭,他的童年是在那不勒斯度過的。1912年,德·西卡舉家遷往羅馬,小維多利奧在那里開始學習會計,但不久對此感到索然無味,卻迷戀上了戲劇。他自21歲起登臺演出,到1927年便成了深受觀眾喜愛的戲劇演員,同時他也開始在影片中扮演角色,30年代初被觀眾擁為電影明星,至30年代末,他主演了許多由著名導演拍攝的影片。
本來,德·西卡若沿著此路走下去會是足以幸福的,但他并不以此為滿足,他很愿意嘗試一下攝影機的另一邊的生活。這樣,他就于1939年作為導演創(chuàng)作了第一部影片《紫玫瑰》,改編自一出通俗短劇,他本人也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個角色。緊接著他又導演了 《品行不端的瑪德蘭》(1940)、《梯麗莎的星期五》和《女修道院里的燒炭黨人》(1941)。1942年,他開始與劇作家柴伐蒂尼合作 (德·西卡一生導演的30余部影片中,有26部是由柴伐蒂尼編劇的),創(chuàng)作了《孩子們在注視我們》,影片大膽地抨擊了流行的婚姻觀念,自然也大大地冒犯了日薄西山的法西斯政權。《夭國之門》(1943—1944) 隱喻地表現了意大利在戰(zhàn)爭處于最艱難時期的景象。
戰(zhàn)后,同許多進步電影工作者一樣,德·西卡懷著振興意大利電影的愿望,拍攝了大量優(yōu)秀影片。在新現實主義運動的黃金時代,他與柴伐蒂尼緊密合作,創(chuàng)作了《擦鞋童》 (1946)、《偷自行車的人》 (1948)、《米蘭的奇跡》 (1951) 和 《溫別爾托·D》 (1952),這四部影片尤如一幅巨畫,準確地勾勒出了戰(zhàn)后意大利的形象: 《擦鞋童》中無家可歸的孩子們,《偷自行車的人》 中的失業(yè)者,《米蘭的奇跡》 中悲慘的人們,《溫別爾托·D》 中挨餓受凍的退休老人,他們無不在控訴著戰(zhàn)爭帶來的災難,又無不懷著這樣一種希望: 尋找一個溫暖、公正、和平的世界。在這些影片中,作者的濃厚的情感主義色彩并沒有掩蓋住社會批判的本質,人道主義的觀念形態(tài)也沒有給強烈的社會請愿意識帶上面具。這組影片構成了新現實主義最重要的作品系列,被電影史家不止一次地列入世界電影的最佳影片之林。
《終點站》(1953) 是德·西卡導演創(chuàng)作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有人說自此以后他開始走下坡路。的確,他此后創(chuàng)作的影片已不象以前那樣輝煌,但若說1953年以后的德·西卡從新現實主義大師淪為了二流導演則是有欠公允的。人們固然可以認為他后期的某些作品質量平平,但象《屋頂》(1956)、《喬怡拉女人》 (1960)、《七0年的薄伽丘》 (1962)、《昨天、今天、明天》 (1963)、《葵花》 (1970)這樣的影片是令人難以忘懷的,而象 《那不勒斯的黃金》(1954)、《芬尼一孔蒂尼家的花園》 (1970),尤其是《最后的審判》 (1961) 這些影片,則再次充分顯示了導演的不凡才華以及他的不負電影導演大師的聲望。另外,自 1945年以來,德·西卡雖然主要以導演的身份創(chuàng)作影片,但并沒有中止過表演生涯。他一生共在一百多部影片中扮演過角色,有時,為了支持新現實主義運動,經常接受演出一些平庸的影片。但是,德·西卡的出色表演才能是不容懷疑的。
1974年11月3日,德·西卡卒于巴黎。他一生多產,身兼二任,且在導演和表演領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影片樸實、自然、細致而富有生活氣息。法國著名電影評論家安德烈·巴贊把德·西卡的藝術特征歸納為“對人充滿友愛和柔意”,在很大程度上講這是對新現實主義主導思想的精妙概括,也是對德·西卡的高度評價。不僅如此,在意大利電影史上,德·西卡也是一位代表性人物,尤其因為他對30—60年代意大利電影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有人把他看作這個時期意大利電影史上最杰出的代表,這恐怕并非過譽之詞。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羅西里尼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德·桑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