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肖斯塔科維奇
蘇聯作曲家、鋼琴家。父為工程師,母為鋼琴教授。自幼隨其母習鋼琴。1919年入彼得堡音樂學院,隨尼古拉耶夫學鋼琴,從斯坦因伯格習作曲。1923年鋼琴修畢,于1927年作為蘇聯鋼琴學派代表之一參加首屆華沙國際肖邦鋼琴比賽并獲獎。1925年自作曲專業畢業,以第一交響樂為其畢業作品。該作品由列寧格勒交響樂團于1926年首演,極獲成功,作者遂一舉成名,時年19歲。1930年寫歌劇 《鼻子》,顯露了作者寫諷刺音樂的才能。音樂中使用了大量現代作曲手法,其中一段幕間曲全使用打擊樂器。演出后頗受聽眾好評,但被官方評論家斥為表現“資產階級沒落情調”的作品,隨即在舞臺上消失。同年創作的舞劇《黃金時代》也具有同樣的諷刺風格,以象征性手法諷喻正在日內瓦舉行的裁軍會議。歌劇《姆岑斯克縣的馬克白斯夫人》鞏固了肖氏的作曲家地位。演出后備受推崇,被認為是一部可以與世界現代歌劇中最佳作品相媲美,并更高積極意義的作品。第四交響樂 (1936) 排練后即遭多方批評,因而未能公演。第七交響樂 (列寧格勒交響樂) 作于列寧格勒被德國法西斯軍隊圍困期間 (1941),描寫了蘇聯衛國戰爭,被當作與納粹斗爭的象征。二次大戰期間,該作品在美國演奏達62次,戰后又在歐洲各國廣泛演奏,使作者獲得世界性聲譽。第八 (1943)、第九、第十、第十一 (1945、1953、1957) 交響樂藝術上平平,演出后無甚反響。第十三交響樂引起了一場關乎作者命運的的強烈爭論。該曲終樂章合唱歌詞采用了蘇聯詩人瓦圖伸科為紀念被納粹屠殺的猶太人而寫的詩篇,與蘇聯反猶政策相抵觸,因而痛遭斥責。第15交響樂表現出兼收并蓄的風格,音樂中既有傳統調性結構,也有十二音段落,并引用了羅西尼《威廉.退爾》的動機和瓦格納《女武神》中的命運動機。作者本人曾宣稱十二音是反藝術的,但在第15交響樂中卻采用了這種手法,雖則有限,卻意味深長。其后,十二音技術擴展到了其它作品,如第十二弦樂四重奏,并用自己的姓名字母組合D·S·C·H(D·bE·C·B)來構成音樂主題。肖氏的音樂觀念屬于20世紀,慣常自由使用不協和和聲和復雜的對位技巧,但從未放棄調性原則。悲劇性、戲劇性、抒情性是其音樂的基本特性。生前曾在國內外獲得多 種 榮 譽 : 列 寧 勛 章(1946.1956.1966)、蘇聯人民藝術家 (1954)、社會主義勞動英雄(1966)、十月革命勛章(1971)、美國藝術研究院榮譽院士 (1943)、牛津大學榮譽博士 (1958)、國際西貝柳斯獎第一名 (1958)、美國西北大學藝術博士 (1973)。作品有15部交響樂、15首弦樂四重奏、一首弦樂八重奏、一部鋼琴五重奏、二首鋼琴三重奏、二部小提琴協奏曲、二部鋼琴協奏曲、二部大提琴協奏曲、一首大提琴奏鳴曲、一首小提琴奏鳴曲、一首中提琴奏鳴曲、24首鋼琴前奏曲,24首前奏曲與賦格、二首鋼琴奏鳴曲,以及歌劇、舞劇、合唱、聲樂組曲等數十部。1978年蘇聯開始編輯其作品全集,至1984年共出42卷。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艾夫斯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