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奧登
英國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1907年2月21日生于英格蘭約克郡的一個名醫家庭,祖父和外祖父都是牧師;這種既有科學精神,又不乏宗教虔誠的生活氛圍對奧登的成長和創作都產生了一定影響。1922年開始寫詩,1925年入牛津大學攻讀文學,1928年離開牛津,去德國學習語言,受到布萊希特的戲劇和德國歌劇的影響。1930—1935年,任中學教師。1936年,奧登與德國著名小說家托馬斯·曼的女兒艾麗卡·曼結婚。1937年,曾赴西班牙支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同年,因詩歌創作而獲得喬治王金質獎章。1938年,他與英國小說家克里斯托夫·衣修伍德一起訪問抗戰中的中國。1939年移居美國。1946年入美國籍,在大學中任教。1956—1961年,曾任牛津大學詩學教授。晚年,常在紐約和奧地利鄉間居住,1973年9月28日因急病去世于維也納的鄉間別墅中。
奧登被認為是維葉芝和T·S艾略特后最重要的英國詩人,詩體多樣,風格別具,開英國“新詩”的先聲。他曾將自己的創作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927—1932),奧登首先成為牛津大學青年詩人中的佼佼者。這批青年詩人在30年代成為英國“新詩”的代表人物,被稱為“奧登派”或“奧登一代”的詩人,包括戴·劉易斯、斯朋德、馬克尼斯等。這一時期的詩歌描寫了經濟蕭條時期英國社會存在的政治、道德等社會問題。并觸及到人們的心理狀態。作者借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意象,以口語節奏,表現和諷刺了生活中的種種矛盾,使詩歌具有全新的風格和意境。主要作品是 《詩集》(1930) 和《雄辯家》 (1932).
在第二個時期(1933—1938),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奧登的作品有鮮明的左翼政治觀點,關注當時的重大社會問題和政治事件。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有詩集《看吧,陌生人》(1936); 1937年,發表長詩《西班牙》; 1938年,與一起訪問中國的衣修伍德合寫了劇本《在邊境線上》;《戰地之行》(1939) 是他們訪問中國的產物,其中一組題為“戰爭時期”的十四行詩是奧登所作,表達對中國人民正義斗爭的同情和支持。這一時期還有與衣修伍德合寫的劇本《皮下之狗》 (1935),《攀登F6》(1936) 等。
第三個時期(1939—1946),奧登的創作和世界觀都發生了較大轉變。1940年,奧登皈依基督教。此時的詩歌創作由對重大社會問題的關注移向對個人體驗的描寫。重要作品有詩集 《另一次》 (1940) 和長詩 《新年書信》 (1941) 、《海與鏡》(1944)、《暫時》 (1945) 和《焦慮的時代》 (1947); 其中《焦慮的時代》獲1948年普利策獎。
第四個時期從1948年開始。這一時期的創作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對社會的悲觀情緒,代表作是 《阿喀琉斯之盾》 (1955)、《向克萊奧女神致敬》 (1960)、《屋內》 (1965) 和 《無墻的城市》 (1969)。
上一篇:西方文學·托勒
下一篇:西方文學·隱逸派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