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城堡》
表現主義文學大家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部長篇力作,生前沒有來得及寫完,死后由他的朋友布羅德整理出版。這部作品與卡夫卡的大部分作品一樣,被譯成多種文字。
《城堡》的主人公既無國籍,也沒有具體的名字,只有一個代號“K”。這是一個類型化的人物,它象征著狐獨的人的命運。K在某一天來到韋斯特伯爵管轄下的城堡,要求批準他在附近的村子里定居,然而,這個伯爵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誰也沒有看見過他,誰也不曾了解他。而這個城堡及其周圍的村子,卻又都是他的財產,要進入村子必須先征得他的許可與批準。
K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后,終于在鄉村旅館的大門口見到了第十辦事處主人克拉姆的雪撬,于是,他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等他。他孤零零地在周圍漫步,在無聊、無望的等待中耗費著光陰。直到最后,盡管他歷盡艱辛,盡管城堡就在他面前,沒有守門的城門敞開著,他卻就是進不去,小說在沒有寫完的情況下完了,據布羅德回憶說,作者原定的結局是K“奮斗到精疲力竭而死”,臨終的時候,城堡才批準了他的要求。
作者在描述主人公的心情時,這樣說: 他“開始覺得,仿佛人們與他的一切聯系都中斷了; 雖然他比任何時候都更自由,他能夠站在這兒,站在這塊平常不能來的禁地,愛站多久就站多久,他為自己爭得了這份別人未必能爭到的自由,可是這一信念至少同樣強烈——似乎同時再也沒有比這種自由、這種等待,這種不怕受到攻擊的處境更加無聊,更加無望的了。”很明顯地,聯系到卡夫卡的其它作品,尤其是《審判》。這個“城堡”也象那個高級法院一樣,是整個國家機器的縮影。《城堡》里從沒有露過面的伯爵有著凌駕一切的權利,而出面的克拉姆則指揮著一切,大小官吏無不怕他三分; 城堡里等級森嚴,辦公室里案卷堆積如山,公文沒完沒了地層層照轉。通過這些,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奧匈帝國的官僚機構所造成的異化現象和人失去自我的精神危機。在藝術手法上,作品把現實社會加以扭曲和變形,創造出了一個絕對荒唐的故事情節與真實的細節描繪相結合的真實的世界,進而極為恰當地反映出時代危機的某些征兆。
上一篇:西方文學·格洛托夫斯基
下一篇:西方文學·《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