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繪畫、雕塑·培根
英國畫家。生于愛爾蘭的都柏林,20年代后期移居倫敦。是17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后裔,幾乎未受專業教育,自學繪畫。他早年的作品近似立體主義風格。1932年轉向表現深切痛苦的人物,具有超現實主義傾向。作品中的人體在一定程度上形似動物,因為他只對生命感興趣。畫面以怪誕的變形加上異乎尋常的想象,給人以觸目驚心之感。尤其給人強烈印象的是他的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痛苦和有氣魄的手法。培根自己解釋他的作品是“試圖把某種情緒形象化”。50年代早期,培根筆下的形象往往參考照片而不是根據真人畫出來的。他有些形象取材于攝影家愛德威爾德·莫依伯利基拍攝的人和動物的動作,他還借用過去藝術大師作品中的形象,再結合電影中人物的特寫鏡頭以及對報紙和新聞雜志的記憶作畫。培根最喜歡的主題是一個人的孤獨和苦惱,他往往畫一個男人,也可以說是一個難以名狀的、痙攣的、可怖的、扭曲的、孤寂或掙扎的人物,坐著或站在一個幽閉著的、陰森的、沒有窗戶的室內,就像被囚禁在一個單人牢房里。他作畫不用初稿,多屬即興之作。他采用富于表現力的畸形,把緊張的情緒細致地予以充分強調。他總是把肉體隨意拉扯成各種形狀,他筆下的肉體是開裂的、流血的、帶有暴力的意味,據培根自己說,他要塑造的是一個痛苦和恐怖的世界,要畫出巨頭和掌權者的孤寂,要對他們作奇特的諷刺。培根還說過,他雖然很想畫微笑,結果畫出來的卻是無聲的叫喊,培根從來不參加也不介入任何繪畫方面的活動,自己也從不從事任何活動,幾乎只是單獨作畫。他的獨創性使他不屬于任何派別。在抽象藝術盛行了一個時期之后,培根作為具象繪畫的代表者之一蜚聲西方畫壇。
上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克萊因
下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奧登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