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質樸戲劇
也譯“貧困戲劇”。這是波蘭導演耶日·格洛托夫斯基提倡的一種戲劇類型。
格洛托夫斯基認為傳統的戲劇觀念是不正確的,戲劇本質上不是一種綜合藝術。他在自己領導的奧波爾“十三排劇院”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后發現,戲劇沒有化裝、沒有服裝、沒有布景、沒有燈光和音響,甚至沒有舞臺之后還能存在,但是如果沒有演員與觀眾中間感性的、直接的、“活生生”的交流,戲劇就不能存在了。他認為當代戲劇大量借用了其他藝術——文學、雕塑、繪畫、建筑、音樂等——的成就,戲劇場面混亂,沒有主體,他把這種綜合藝術戲劇稱為“富裕戲劇”。作為一種對立,他提出了“貧困戲劇”的概念。在貧困戲劇中,只剩下演員和觀眾,甚至劇本也是次要的,演員對觀眾的表演是決定性的因素。在實踐中,他要求演員進行心理——形體——情感過程的嚴格而又艱苦的訓練,在演出中建立起演員與演員之間的“整體表演”,以及演員與觀眾之間的“整體演出”。他提供的,實際上是一種樸素的、簡潔的、演員借助自己特殊的形體動作、直接與觀眾打成一片,實現交流,把自己掌握的內容傳遞給觀眾。在格洛托夫斯基的領導下,劇團先后演出了拜倫的《該隱》、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密茨凱維支的《先人祭》、卡爾德隆的《忠誠的王子》、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以及一些試驗戲劇。這些演出突破了傳統戲劇觀念與演出方式,體現了貧困戲劇的特殊風格和表演藝術。
格洛托夫斯基的貧困戲劇對形體和表演的強調,是現代戲劇注意有機形式和直接交流的潮流的一種努力。
上一篇:西方文學·《洪堡的禮物》
下一篇:西方文學·《安提戈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