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克蘭
童年時由于父母不合,不僅使他未受良好的教育,也造成了性格的乖戾孤僻。他窮困潦倒、放浪無度,一生無定,終于在33歲那年跳海自殺。克蘭17歲時即開始寫詩,當艾略特《荒原》出版后,他反對此詩將現代生活看成是完全無望的,并立志寫出一個更積極的目標,于是用7年時間寫出了長詩 《橋》(1930),有人以為此作可與《荒原》媲美,但實際上的反響并不大。克蘭的詩作不多,除《橋》,另有一詩集《白色大樓》(1926)。
在長詩《橋》中,詩人企圖用“橋”的意象為美國生活的歷史聯結成一宏偉的“美國神話”,其中引入了美國的創立、大陸的征服、航海天涯等歷史事件,用歷史、傳記和地理的主題來造成一開闊的向上的境界。克蘭的詩歌也頻繁運用宗教暗喻,將尋求周圍世界的精神價值看成是詩人的天職,但他并不追求一個可以信仰的上帝,他真正崇拜的還是那些創世的英雄,如哥倫布、麥爾維爾、惠特曼等,甚至他自己的布魯克村大橋。
克蘭是一個真正的浪漫詩人,陶醉于詩句,只有在興奮激動時才能創作,因此常以烈酒和最大音量地揪放唱片來刺激、喚發自己的靈感。他的詩也受到意象主義和法國象征主義的影響,廣泛使用象征和暗示。形象奇美,色彩瑰麗,他的作法常常是,把一個特別重要的東西從多面的象征中抽出來,并融合到一行中的第二個象征中去,從而造成了詩行的緊湊性,他無休止地與他的朋友們談論技巧問題,1952年出版的那些華美的書信,充滿了對自己和朋友們詩作的有價值的觀察。
上一篇:西方文學·索萊爾
下一篇:西方文學·自白派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