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廣島殉難者的挽歌》
為五十二件弦樂器而作。潘德列茲基作于1960年。是其探索樂隊新音響的代表作,也是作者反對戰爭罪行的內心表露。作品幾乎運用了所有新發明的弦樂音響,全曲聽不到任何“正常”的聲音。作者在總譜中發明了各種圖形線條和符號。例如樂曲開始,被分成十組的弦樂要在樂器上奏出“盡可能最高的音”,并均以最強奏分別進入,同時保持十五秒鐘,由此造成一種刺耳的哭泣音響。樂譜接下來是大小不同的波形線,大波線要演奏出一種“通過滑指產生相差1/4音的很慢的震音”,小波線則表示“極快的震音”,使人聯想起噴氣式飛機引擎的聲音,全曲演奏中,時時提示演奏者,把音符升高或降低1/4演奏; 在琴碼與掛弦板之間演奏; 用手指或弓敲擊琴身; 用琴弓木質部分敲擊琴弦等。五線譜上出現的粗黑寬條,表示半音程聚集的厚密音群及音群的滑奏,確切音高在各聲部標出。樂曲沒有節拍,只在樂譜下端標明秒數,說明每段應奏的時間。全曲雖然無法真正確定任何音調高度,但由樂器造成的音響組合卻產生出一種新型的“旋律”,使聽者仍可感覺到一種不協和的音高模式的進行。這種不尋常的音響效果,體現出作品標題所提示的主題的恐怖感。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詩交響樂》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沃采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