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學
據《三國志·魏書》等史書記載,約3世紀前后日本向奴隸制過渡,5世紀末由百余小國逐步形成為統一的古代國家。7世紀中葉仿中國隋唐文物制度進行一次政治改革,稱“大化革新”(645) ,從而使日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生重大變化
一、日本古代前期文學,又稱上古文學或大和·奈良文學。約起于公元4世紀,止于794年遷都平安,但主要指710年遷都奈良后的80余年文學。此期正處于國家初創階段,佛教昌盛,文化繁榮,主要作品有《古事記》、《風土記》、《日本書紀》和《萬葉集》等?!度f葉集》對后世“和歌”的發展以深遠的影響。
二、日本古代后期文學,又稱中古文學或平安時代文學。起于794年,止于1192年中央集權國家崩潰,封建武士政權“鐮倉幕府”的建立,約400余年。初百余年尚維持天皇親政,漢詩文達到極盛,相繼出現三部“敕撰漢詩集”。之后的約二百年系藤原氏“攝關政治”時期。此期日本民族文學(“和歌”、“物語文學”等)空前繁榮。繼第一部“敕撰和歌集” 《古今和歌集》和 “物語”之祖的《竹取物語》后,長篇巨著《源氏物語》 也于11世紀初問世; 長期來被譽為日本文學的頂峰。于此前后成書的婦女日記文學、隨筆等均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至其后期約100年因社會動蕩,佛教盛行,“說話文學”便應運而生。說話集《今昔物語集》為即將登場的武士文學開辟了蹊徑。
三、中世前期文學,又稱中世文學。起于1192年,止于1603年江戶幕府的建立,約400余年。此期戰亂頻仍,民眾力量劇增。最能反映時代特征的首推“軍記物語”;《平家物語》則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此外,“說話文學”、戲劇( “能”、“狂言”)、隨筆和“御伽草子”均取得顯著的成就。中世的 “連歌” 比“和歌”更受庶民的歡迎,后因其規則過于煩瑣,終為室町時代末的 “俳諧連歌”所取代。這種新的詩歌形式作為近世“俳諧”的先驅具有重要意義。
四、中世后期文學,又稱近世文學或江戶時代文學。起于1603年,止于1868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明治維新”,約260余年。此期的前期商業發達,町人(商人)興起,在“上方” (京都、大阪地方)出現了以反映町人思想意識為主的“元祿時代” (1688—1704)文學,其中最著名的作家有井原西鶴、近松門左衛門和松尾芭蕉等。及至后期,文化中心移至江戶,一種迎合市民低級趣味的 “戲作文學”頗為流行,除其中的《南總里見八犬傳》等作品外,大多為描寫當時人情風俗的小說,文學價值不高,并給近代文學帶來一定消極影響。
五、近代文學。起于1868年,止于1920年發生的“搶米騷動”前后,約50余年。此期文學隨著資本主義飛速發展和西方文學的影響,經歷了啟蒙、奠基、發展和分化等4個階段,于文學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其間相繼出現了批判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自然主義、唯美派和新思潮派等,最著名的作家有二葉亭四迷、森鷗外、島崎藤村、夏目漱石等。
六、現代文學。起于1920年前后,止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此期文學在日本軍國主義日益法西斯化的形勢下形成兩大主要流派,即以橫光利一為代表的新感覺派和以小林多喜二為代表的無產階級文學。但于1933年革命文學遭到殘酷鎮壓; 及至1940年后,文學幾乎全被納入侵略戰爭的軌道,除少數作家外已無文學創作可言。
七、當代文學,即1945年后的文學。此期文學與日本戰后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一般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45—1965)初以民主主義文學派和戰后派寫的揭露戰爭罪惡,抨擊軍國主義的作品居多,約至1955年前后文學開始出現多元化傾向。如石原慎太郎的小說《太陽的季節》曾風行一時,褒貶不一。此期還有戰前老作家(川端康成等)和戰后新作家(田宮虎彥等)的一些作品。第二階段(1966—),日本的高度現代化給社會生活帶來巨大變化。此期雖仍有一批作家,如井上靖等以嚴肅的態度創作了一些具有社會意義的作品,但大量反映精神空虛、生活頹廢,甚至宣揚色情、兇殺的作品充斥書肆,不禁使人們感到憂慮和不安。
上一篇:日內瓦學派
下一篇:朝鮮詩歌